课件编号9260627

湖北省2021届高三4-5月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含解析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8次 大小:3952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北省,2021届,高三,4-5月,语文,模拟试题
  • cover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湖北省鄂东南省示范高中改革联盟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向国际社会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重要宣示立即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及主要国家政要、国际舆论的一致赞誉。 当我们在谈论“碳中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要尽快达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峰值,同时认识到达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需要更长的时间;然后要在科学和公平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 习近平主席这次提到的“碳中和”即是这个概念,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新的平衡,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愿景?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自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与发展挑战之一。习主席曾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来应对。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历了马拉松式的磋商和谈判,最终在2015年达成了《巴黎协定》,提出了要将全球平均气温相比于工业革命前水平(大致为1750年至1850年平均温度水平)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下。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评估,要实现2℃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7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100年之前,实现1.5℃目标全球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5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060年左右。 根据最新的评估模型和情景研究,要实现2℃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8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100年左右,实现1.5℃目标中国相应需要实现二氧化碳中和的时间在2060年左右、温室气体中和的时间在2070年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管从狭义或广义看,不仅都在科学要求的2℃和1.5℃目标的减排路径内,甚至还有可能将全球碳中和的时间往前推动十年左右。即使较为先进的发达国家,比如欧盟的德国、英国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排放达峰到其承诺的2050年温室气体中和(气候中性),其经济社会净零碳转型实际将经历长达8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目前承诺的从力争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愿景实现仅为30年左右,这样的转型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现了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雄心和决心,真正的大国格局、大国战略、大国担当。 (摘编自《如何理解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 材料二: 我国提出 2060 年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