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271495

高考语文专题阅读:人物传记 人生事理(附:一读一练)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75次 大小:197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考,语文,专题,阅读,人物传记,人生
  • cover
高考语文专题阅读:人物传记 人生事理(附:一读一练) 【导语】 在《名人传》的开头,罗曼·罗兰有这样一句话:“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传记是记述人物事迹,展现人物生命轨迹,彰显人物精神风貌,折射历史人文背景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基本体式是“人物情况+典型事迹+作者评论”,基本特点是纪实性、文學性、史料性,能较好地体现出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阅读人物传记,追溯传主生命历程,可以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出乡关 金冲及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初到省城,十八岁的毛泽东的眼界顿时开阔得多了,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成为它的热心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当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决裂,毛泽东在湘乡驻省中学倡议并带头剪掉了辫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毛泽东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革命形势发展得很快。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宣告独立。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他一共当了半年兵。 他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公立高级学校,都不满意。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读了半年。留下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是毛泽东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全文仅六百字,老师的批语却有一百五十字,说作者“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还批给其他同学“传观”。 毛泽东觉得这种学校中刻板的校规和有限的课程,远不能使他满足。不久,柳潜借给他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一百一十六卷。他读得很认真。读完后,收获很大,愈发觉得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毛泽东对他认定了的事,是敢于采取哪怕惊世骇俗的行动的。他断然决然地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的学习十分勤奋,像牛进菜园一样,不停歇地埋头读了大量中外书籍。他在这个图书馆第一次看到那里墙上挂着的一张世界大地图,那是每天经过时都要看到的。他才知道世界原来是多么大,中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这个发现,对一个走出乡关才一年多的知识青年来说,感受该是多么新鲜和强烈! 毛泽东的自学生活虽然“极有价值”,但已难以为继。他遇到了难题:父亲不支持他这种似乎是漫无目的的读书,拒绝继续供给费用。同时,他寄居的湘乡会馆也被占了,住进了些被遣散的湘乡籍士兵,经常滋事打架。这里不能再住下去了。 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来设计自己的未來,而对人生的选择似乎还处于徘徊状态。这时,他已是不乏阅历的快满二十岁的青年了。 (选自《毛泽东传》,有删改) 一读一练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革命派办的《民立报》,不仅使毛泽东接触到许多革命的言论,也奠定了他同腐败官僚政府彻底决裂的思想基础。 B.毛泽东早年就胸怀大志,以国家和天下为自己的定位点。中学时期,他倡议并带头剪掉辫子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C.《商鞅徙木立信论》虽仅六百字,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