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322293

花城版 六年级下册音乐 第3课 欣赏 混声合唱《黄水谣》|教案

日期:2025-10-02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599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花城,六年级,下册,音乐,3课,欣赏
  • cover
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9课欣赏混声合唱《黄水谣》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与其他乐章形成很大反差的抒情性混声合唱,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民谣”是指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全曲结构为“ABA’”结构,第一部分女声唱出优美抒情、亲切动人的旋律,描绘了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黄河两岸麦苗肥与豆花香、人民美好安宁的生活景象,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第二部分情绪突变,男声在低音区以缓慢的速度唱出”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的悲痛音调,描绘出日寇入侵后,祖国大好河山满目疮痍,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音乐情绪上和速度上都有变化,速度缓慢,情绪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的矛盾就此展开。 二、课型特征:欣赏课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从一年级开始到六年级,都有循序渐进地欣赏过一些乐曲,具有简单分析乐曲结构的基础和能力,积累了一些分析歌曲的方法,本课欣赏的歌曲是《黄水谣》,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初步感受歌曲、熟悉主题、感受音乐情绪、感知音乐结构这几方面去分析歌曲。从而提高自己欣赏歌曲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欣赏第四乐章《黄水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 2、熟练感知《黄水谣》的音乐主题,区分歌曲的基本段落。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第四乐章《黄水谣》,感知不同的音乐主题和段落所呈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难点:说出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六、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七、主要教学媒体 1、教师准备: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板书等。 八、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 学生 媒体 说明 初步感受歌 曲 一、欣赏《黄水谣》,初步感受歌曲。 1、这个乐章和第一乐章有什么不同? 2、歌词唱了一些什么内容?什么演唱形式?(混声合唱) 3、什么是混声合唱? 4、板书课题:《黄水谣》 聆听、思考。 说出歌词内容。 课件 板书:《黄水谣》 通过初步欣赏《黄水谣》,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分析。 熟悉音乐主 题 1、引导学生用自然、连贯、优美的声音模唱第一段的主题旋律。 2、重点学唱第1句。 模唱第一段的主题旋律。 学唱第1句。 多媒体课件 通过学唱第一段的主题旋律,为进一步分析歌曲作好准备。 感受音乐情 绪 1、对比聆听第一段与第二段旋律,两段旋律的情绪、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 2、对比聆听第一段和第三段旋律,说说两段旋律有什么共同点?(第三段旋律是第一段旋律主题的减缩再现。)所表达的情绪和内容是否相同?(不相同,第一段是优美流畅喜悦的;第二段是缓慢凄凉悲伤的。) 聆听、对比旋律。 对比聆听第一段和第三段旋律,分析两个乐段在旋律、情绪和内容上的异同? 板书、多媒体课件。 通过对比三个乐段,让学生了解乐段之间的关联和对比,了解作品创作的基本手法。 感知音乐结 构 聆听全曲,用图标画出音乐的结构,要求表现出音乐的段落和各段之间的关联。 用图标画出音乐的结构。 多媒体课件。 通过分析,学会如何表现歌曲的结构。 小 结 1、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本节课中大家的表现。 3、听歌曲离开教室。 谈谈收获和不足。 认真聆听。 愉快地离开教室。 巩固新学的知识,改进不足之处,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 板书设 计 《黄水谣》 乐段 情绪 节拍 节奏 速度 力度 演唱形式 第一段 抒情、优美 × ××…… 中速 mf 独唱 第二段 悲痛 ×. × × ×× 缓慢 f 合唱 课后反 思 聚德西路小学 钟 科 2019年4月8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