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布谣》教学设计 原标题: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卖布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欣赏并尝试演唱歌曲,了解中国早期创作歌曲的基本形式,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直观演示、小组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内涵。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歌曲的创作特点,能够有感情的表现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认识赵元任及其音乐创作。 【难点】 感受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创作特点。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采取温故知新的形式展开课堂,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国最早的校园音乐———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哪位同学说一说都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作品呢?你最喜欢哪一首呢?” 2.教师引导并总结:“早期的学堂乐歌大多都是选曲填词的,由中国作曲家自己作词作曲的作品并不多见。”介绍赵元任是20年代改变选曲填词的作曲家之一,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艺术歌曲《卖布谣》,并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2.学生自由回答。(抒情的、歌词对仗工整的) 3.教师追问:“这样的情绪使用了什么样的速度来呈现的呢?”(中速) 4.教师采用师生互动、补充总结的方式与同学们一同分享赵元任的音乐成就。(赵元任我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00多首歌曲,被人们称为是“中国的舒伯特”。他吸收了大量的西方作曲技法来进行音乐创作,注重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如大型合唱曲《海韵》。) (三)探究学习 1.教师引导同学们再次聆听并提问:“歌曲的名字是《卖布谣》,这首歌曲传递出怎样的主旨信息?” 2.教师引导并总结歌词特点。(作者以对仗工整的音乐语言解释了战争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酸命运。) 3.教师弹唱歌曲《卖布谣》,并请同学们思考:“歌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单二部曲式结构,引导同学们将歌曲标记为A、B两个部分。 5.分别聆听A和B两个部分,并分析音乐特点。 (1)乐段A的情绪是怎样的?(抒情、陈述清贫的生活) (2)乐段B的情绪是怎样的?(感慨的、情绪高潮) 6.学唱高潮乐句,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歌曲推向高潮的?” 7.学生跟琴模唱,并回答问题。(节奏被拉宽、加入变化音来强调内容,具有西方作曲技法的特点。) 8.歌曲传达了什么精神主旨?(在军阀混战、山河残破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这首歌曲正是代表了社会最底层劳动者的悲惨境遇、寓含了无限感慨,表现了对苦难大众的同情。) 9.教师弹琴,师生共同合作学唱歌曲的第一乐段,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刻感受歌曲主旨。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同学们一起欣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选段———《关雎》和《桃夭》,并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文学作品,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赵元任的歌曲《卖布谣》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观点。(对仗工整、语言精炼) 3.教师评价并总结。(赵元任的《卖布谣》属于我国20年代最早尝试吸收西洋作曲技法来创作艺术歌曲的作品之一,他将中国自古以来的分节歌与西方激发创作的旋律相结合,充分发挥了语言学优势,避免了倒字的现象,做到了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有意识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早期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创造性的词曲结合成为了早期艺术歌曲的典范。) 2.请同学们课下为社区的老人演唱歌曲,听一听老人家讲讲当年的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五、板书设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