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341952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1高三第三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Word含答案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1次 大小:875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1
  • cover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1高三第三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之等级结构,赋予了士人相对于普通民众的社会优越性。儒家的“四民”论从观念上证说了这一现象的合理性。早期儒家的“四民”论中贯穿着对“士志于道”之价值命题的认同。在此种意义上,对“道”的拥有被阐释为士人的身份特质,并成为其居于“四民”之首的内在根据。士人由此被视为承担道德责任,特别是天下国家之社会责任的唯一主体,其责任内涵即如孟子所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至于其内在根源,则被儒家归结为职业的分化。士人因其职业———学”而能够体悟并获得“道”,农、工、商则因职业限制而被排除在“学”之外,自然无法与“道”发生连结。由此,早期儒家基于身份等级建构了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性结构,并在思想史中得到了持续的响应。 至明代,士人身份开始突破“学”与“职”的限制,“四民”论由此出现了第一个转向,其标志即王阳明所言“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一观念的提出,意味着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获得了看似平等的地位。虽然王阳明无法完全突破职业的等级层分,要求普通民众平等地承担社会责任,但使以士人为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性结构开始松动。明清之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进一步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赋予了普通民众“保国”之间接责任,从而使社会责任主体的单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松动。 “四民论”的第二个转向是晚清时期“四民皆士”观念的出现。在列强入侵、西学东渐的晚清变局下,传统“四民”结构逐渐解体,儒家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四民皆士”观念由此得以推出。在相关论述中,以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议论最具典型性。通过对士人身份特质的解构,他基于身份平等建构了一个社会责任主体的多维结构。首先,他在身份观念上彻底突破了“学”与“职”的限制。他说:“士者学子之称”,即士为知识与技能拥有者的通称,而非特指“学习道艺”者。如果变革教育体制,使农、工、商、兵等皆如士人一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传统士人的身份特质由此遭到了外在解构。梁启超还通过对“学”之内容的重构实现了对士人身份的内在解构。他认为,士人应以“行新政、抵外侮”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完全突破了儒家之“道”的框架,所有职业群体皆可因“学”而与“道”发生连结。但梁启超并没有完全否定“士志于道”的传统,而是将之转换为责任的层次之分。因此,完全平等的社会责任主体并没有完全得以建构。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四民皆工”的观念。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建构。如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说:“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平等地被视为劳工中的一分子。至此,社会责任主体完全突破了职业差异而实现了平等,所谓责任大小之分亦不复存在。这一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发扬光大,并经过革命的实践,人民平等地成为了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摘编自陈继红《“四民”论转向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