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 学 设 计 课 题: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第一课时) 单 位:西宁市虎台中学 姓 名:王 轲 联系电话:15202519520 教学设计表 学校 西宁市虎台中学 学科 初中地理 授课年级 八年级 教师姓名 王轲 章节名称 第六章 第三节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 引擎之一 (第一课时) 计划学时 1学时 课堂改革 设计理念 项目式学习(PBL),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项目规划及解决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与常规教学相比,项目式学习更提倡从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更加强调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倡导学生自主决策或者师生共同决策,注重学生过程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节课程设计引入项目学习方式,在学生前期社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以课题报告的方式整合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凸显学习内容的向心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课标解读: “某区域”:在第五单元的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区域。(尺度辩证思想,整体论思想) “举例说明要素的相互作用”:对特色区域的学习,重点谈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只有结合实例,才能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在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上升到理性思考:区域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什么会发生?(联系观辩证思想) 如何达到课标要求: 既要展示各区域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又要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之间的联系。(人地关系论思想) 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显著。在第五章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特色的地区。第六章分别以北方的平原、高原,南方的盆地、平原来突出区域特色分析,感悟本区域朝什么方向发展才能发挥区域优势、才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好选择,达到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目的。 2.教材结构体系 成渝地区重点介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速发展的经济,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重庆和成都作为西部最重要的两个城市,担负着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建设的重任。在国家的蓝图设计中,双子星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所有这些区域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天府之国”雄厚的资源支撑。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域学习中,对四川、重庆、成都的地理位置已有初步认识;气候、地形地势和河流水系等中国地理总论中,对成渝地区自然条件也有一定了解。通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大部分同学知道使用地图,掌握了一定的读识地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关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习,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十三四岁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对图片、视频、音频等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资料产生兴奋点。 教学策略 1. 设计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初中地理课题调查报告书, 包括主课题《青海人为何热衷在四川购房?》,相关课题《为什么部分在四川购房的青海人仍然选择“候鸟式”养老?》。以九个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前期调研。通过走访周边的亲友,对身边这种人口迁移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并认识到青海所处的青藏和成都、重庆所属的成渝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2. 在学生调研数据的基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