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478553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3(43张PPT)

日期:2025-10-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92482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民,教育,事业,发展,课件,历史
  • cover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2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课结构 第一框: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第二框:“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第三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建国初期(奠基:1949—1966 ) ———文革时期(挫折:1966—1976) ———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 奠基篇 (1949~1966)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奠基:1949—1966 ) 1.方针: (1)《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1954年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1957年毛泽东提出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措施: (1)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包括: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4)办学体制: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到1965年,新中国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3.成就: 挫折篇 (1966~1976)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文革”对教育冲击的主要表现 (1)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混乱; (2)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 · 2.“教育革命” 教学体制 “开门办学”;学制被缩短 领导体制 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高等学校招生体制 “七二一工人大学”;工农兵学员入学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 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 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 工农兵学员在上课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3.严重危害: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同时期的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 · 材料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 产值 173 682 1969 554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976年,文革结束,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断层,邓小平对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的一天,还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 发展篇 (1977~今) 成就1: 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 高考准考证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邓小平在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成就2: 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