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512036

13.2 《致大海》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20847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2,致大海,课件,20张,PPT
  • cover
第13课 致大海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学习目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沧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新课导入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建者。著有政治抒情诗《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了解作者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致大海》。 背景展示 “致”,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 “大海”既指作者再次被流放前长期居住的敖德萨大海,又暗指作者追求的自由。 题目解说 1.下面的图表是《致大海》一诗的结构思维导图,第一部分内容可概括为“向大海告别”,请照此形式概括第二、三部分的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填写在图中①②处。 倾诉 明誓 整体感知 2. (1) 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海之恋);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海之思);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海之念)。?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整体感知 1.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思维拓展 2.诗人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大海? 明确: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倾听大海“黄昏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 思维拓展 4.《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明确:“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 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 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思维拓展 4.《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思维拓展 5.文中,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倾吐了哪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