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539521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388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cover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材定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整首词,辛弃疾选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找到并把握整首词的主旨句。还可以,联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素养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感受用典、对比、借古讽今等手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登临古迹,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仿佛影片一样出现了脑海,浮现在了眼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感受辛弃疾面对往昔巨变时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2.人物轶事 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3.了解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南宋朝廷上下一片北伐声,激起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然而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令他忧心忡忡。 4.解题 明确 ①永遇乐,词牌名;②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 名,即今江苏镇江; ③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 江东北的北固山上。④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补充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5.了解“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英雄无觅(mì) 舞榭歌台(xiè) 封狼居胥(xū) 佛狸祠(bì lí cí) 2.解释词语 ①草草:轻率。 ②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④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