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564948

2022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云南高一联考)照见我,照见人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45次 大小:201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2,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云南
  • cover
2022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云南高一联考)照见我,照见人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问古希腊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发现自己的能力。”中国古代的哲人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对上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首先要弄清两则名言的内容限制,两则名言,第一则外国名言,旨在揭示发现自我的重要性;第二则中国名言,涉及“知人者智”和“自知者明”两个方面;其次,要弄清两则名言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则材料是一元问题,第二则材料则是在第一则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二元问题,“认识他人和认识自己”是二元辩证关系。材料对这句话的解释里含有命题人的价值判断:“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命题人的重点放在了“自知者明”上。审题时,要整合两则材料,就关键词而言,俱为“认识自我”,在内容上高度重合,是立意所在。 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题并非复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没有实用、应用文体的限制,大体上是传统的材料作文,但又有所不同。如果从材料中提炼出话题“认识自我”,不受一切限制,显然未能理解题目深意。材料后面的提示语“作为一名高中生”,实际上暗含着典型任务:写作时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高中生实际。平时我们写议论文,往往取材于“历史的天空”系列,仁人志士、民族脊梁纷至沓来。而在此须注意,要适当学会转身,“着陆”。从“历史的天空”到“平凡的世界”,从“他们”到“我们”,从“代圣人立言”到自我、真我表达。 3.价值判断的限制。就价值判断而言,作文涉及的价值取向一般可大致分为“道德之花”“理性之光”和“家国情———等。显然,本题材料侧重于“理性之光”方面,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内心,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学会自我管理。 正确评价自我,不自高自大,不妄自菲薄,悦纳自我,进而悦纳他人,悦纳世界,形成健全人格。学会观照自我,认清自我,如自身兴趣、爱好、优劣,以扬长补短,完善自我。自我期许,学会人生设计,规划未来,学会规划职业生涯。不浑浑噩噩,不随遇而安,这是也现代人必备素养。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两则名言的“交集”———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可立意为“认识自我”,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如“审视自我”“认清自我”。围绕这一中心立意,可以适当细化,如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如何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又可从横向切分,为人、处世、为学角度;也可从纵向来思考,剖析、展现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如怎样认识自我,可从内、外等方面来立意:内自省也,三省吾身;外则以人为镜,才能清醒、客观地认识自我。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围绕“认识自我”,可充分发散思维,展开联想,或类比,或对比。 如认识自我,从正面,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有自知之明的历史故事、例证,如刘邦耳熟能详的一段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准确评价他人的同时,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 我们也可以想到不少现实中鲜活的例证,如樊锦诗、钟芳蓉、钟扬、袁隆平、吴孟超等,他们一生无悔的选择,其实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