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632968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二单元课件(4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218552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0,打包,诗歌散文,现代,中国,选修
    (课件网) 诗歌 内容题材:田园诗(陶渊明) 《归园田居》 体裁:现代诗(白话诗) 徐志摩、戴望舒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诗人、语言学家,翻译家。最早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最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著作有《瓦釜集》、《扬鞭集》《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等。1934年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远离故土的孤寂无情地煎熬着他 ,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诗人在异国他乡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诗歌赏析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中散文化的语言,感受其节奏和韵律美。 2.感知人物形象,品味文本语言朴实中蕴藏的生动。(意象、表现手法) 3.鉴赏文本语言,体悟作者对祖国家乡的思念和自己心灵的寄托。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理解,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 听读结合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1921 二、品评语言 勾勒形象 问题:1.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几个什么画面?(人物) 2.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到的其中的人物都有什么特点? 在本诗中,诗人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农妇夜炊图”:“她”在灶下煮饭,灶里燃烧着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地响,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山柴熊熊,从灶门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在这幅夜炊图中,诗人实写了夜炊时的声响(“必必剥剥地响”)和光色(“嫣红的火光”“青布的衣裳”),虚写了味感(即我们能感觉联想到山柴的清香和弥漫的饭香),借此传达出了农家生活的静谧和温暖。这就从总体上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安宁和暖的基调。 诗人灵活地调整焦距,重点描绘了一幅“农夫收工图”。诗人以房屋农妇为基本视点,镜头缓缓地从屋里拉到田间,又从田间拉回到屋角,最后又延伸到了屋外的“栏里”。对农夫的描绘不再是上文农妇夜炊式的特写,而是突现出了一个行动的流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传达出农家生活贴近自然生命的“真”内容:田间的荷锄耕作(从农夫的挂锄我们自然能联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抑或“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劳动情景)、收工后的调狗看牛以及农家温暖安康的人伦情调。 诗人的视点又从屋里转到屋外,摄入诗人镜头的是农村常见的自然景物:青山、松树、月亮……在这静谧美丽的景色中,孩子们在场上举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数着天上的星星,唱着动人的儿歌……在这幅“孩子观月图”中,景色中的核心晶莹洁白、沉静美丽月亮,强化了本诗静谧美妙、富有童话色彩的氛围和情调。而孩子们数天上星星时的颠倒错乱,则突出了他们的浑然未琢的童心,一种没有经过现代文明雕琢的童心世界,稚拙质朴,一派天然,体现了本诗反映自然之“真”的特点。 1.这首诗写了一个小农家的几个什么画面?请依据这几幅图说明这个小农家有什么特点。 【答】这首诗描绘了三幅画面: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说明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