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646301

第15课病毒防治及时做 教案

日期:2025-11-26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358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5课,病毒防治,及时,教案
  • cover
病毒防治及时做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来源及传播途径,并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预防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学会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自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及危害。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3)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 (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教学重点: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 2.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3.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操作。? 2.增强学生在日常信息处理和交流过程中的病毒防范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熊猫烧香”病毒案 师:2006年12月27日,因特网上很多用户遭受不明病毒攻击,计算机中所有可执行文件都变成一种熊猫烧香的图案,中毒症状表现为系统蓝屏、频繁重启、硬盘数据被破坏等。该病毒可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感染局域网内所有的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大家听说过这种计算机病毒吗? 引出课题:认识计算机病毒。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特点 师提问: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呢?它和我们平时提到的生物病毒一样吗? 播放视频:计算机病毒与木马知识 师:通过视频的介绍,同学们对计算机病毒都有哪些了解? 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师总结: 1.计算机病毒是一些特殊的程序,它们能通过软盘、光盘、U盘或网络传入计算机系统,破坏计算机中的信息,使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隐蔽性 病毒程序一般隐藏在可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中,不易被发现。 (2)传染性 传染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病毒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把自身的程序拷贝进去,从而达到扩散的目的,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3)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能力,它能够潜伏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被激活,开始破坏活动,叫做病毒发作。 (4)可激发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激发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某个时间、日期、特定的用户标识、特定文件的出现和使用、某个文件被使用的次数或某种特定的操作等。 (5)破坏性 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最终目的,通过病毒程序的运行,实现破坏行为。 (二)著名的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的表现、危害 师:同学们可能接触过一些计算机病毒,但是真正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并不多,除了提到的?熊猫烧香病毒以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计算机病毒?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教师发送准备好的著名计算机病毒资料给学生。学生阅读资料,并尝试进行概括、总结。 1.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删除或修改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使之无法正常工作。 (2)修改目录或文件分配表扇区,使之无法找到文件。 (3)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使之丢失全部信息。 (4)病毒反复传染,占用计算机存储空间,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破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使计算机不能工作。 2.常见病毒的表现一般有: (1)屏幕显示出现不正常。例如:出现异常图形、显示信息突然消失等。 (2)系统运行不正常。例如:系统不能启动、运行速度减慢、频繁出现死机现象等。 (3)磁盘存储不正常。例如:出现不正常的读写现象、空间异常减少等。 (4)文件不正常。例如:文件长度出现丢失、加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