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840658

9.【暑假作业】 高一升高二 语文作业9 学案(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7次 大小:1592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作业,暑假,高一,高二,语文,学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www. 假期作业九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徕服  赏赉  田莱   明眸善睐 B.橘颂 菊花 焗油 局促不安 C.惊厥 蕨菜 鳜鱼 猖獗一时 D.砧板 苫布 针毡 白圭之玷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明月皎皎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风度翩翩 B.北风萧萧 炊烟袅袅 红日冉冉 红尘滚滚 C.奥妙无穷 丰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 D.文意棉密 情意缠绵 文字洗练 诗句精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是一字千金。 ? A.传诵    精妙    几乎 B.传诵 精致 简直 C.传颂 精妙 几乎 D.传颂 精致 简直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模拟题的题型和题量与真题相似,多做模拟题,增加我们对题目的熟悉度,熟能生巧,在考试中才能够快速解题。 B.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会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现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辞,都是有“象”(“在场的东西”)的。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