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967274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304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西夏,北宋,并立,教案
  • cover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知道辽和西夏所属的民族、疆域位置杰出帝王;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和与战的重要史实,如澶渊之盟和互市贸易;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和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认识到祖国大家庭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交流和发展的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 PPT 对相关资料的展示,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通过重要史料的学习,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信息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材内容分析 第 7 课主要介绍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的情况,涉及知识点多,内容庞杂,主要讲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二是这些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主要是边地政权与中原政权———宋之间的关系。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由于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一目教材大小字结合,图文并茂,讲述较为详尽,因此用表格的方式罗列出知识点即可,主要由学生自主掌握。而各政权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此。 本课有关民族风情、政权更迭以及重要战事等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 ( 10 ) 识,但学生对有关战争的性质及影响、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缺乏理性的历史认识,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五、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文傑中学七年级七(1)班学生,学生的基础较为扎实,思维也比较活跃,求知欲旺盛;然而,学生对于史料的搜索、分析以及归纳能 力,尚待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强化锻炼。而本课教学以课件教学为主,课件中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及和战的故事正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他们普遍厌倦历史课的死记硬背,但又对历史课有一种好玩、轻松的期盼持久的注意力, 仍需以活动的多样性刺激来维持。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由学生的实际出发,借助大量的图片、故事和情景的创设来迎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另外,由于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北宋的建立,了解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因此,前一课的学习为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本次历史教学设计主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 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 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通过设置有趣的闯关题目帮助学生掌握与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本节课以课件为主要讲课手段,通过讲故事、图表、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教师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作适当讲解,对学生进行点拨。 图片示意法。本课内容涉及到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用图片示意,最便 于学生理解。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重点讲解。由于本课内容既有难点也有重难点,故面面俱到难度较大。教师可主要选择“辽与北宋的和战”作为重点讲解。 3、板书设计 第 7 课 辽、西夏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