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995697

2022届高三历史背诵必修一知识要点汇集(全国通用版)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36次 大小:18663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2届,高三,历史,背诵,必修,知识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必修一背诵知识要点 夏商政制 夏朝: 1、世袭制 2、公共权力 商朝: 1、内外服制度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通过神权强化王权 周朝政制 分封制 含义:封邦建国 对象:亲族、功臣、先王后代 特点:1、分封主体是亲族 2、臣属关系明确 3、等级森严 作用: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 分封制 1、后世封王不封土 2、西汉:七国之乱 西晋: 八王之乱 明朝:靖难之役(变) 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政治同血缘结合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 特点: 1、嫡长子继承制 2、大小宗是相对的 作用:防止内部纷争,巩固了统治 礼乐制 即周礼 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制制度不可少的工具。 分封与宗法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基础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表里如一,家国结合 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为纽带,部族色彩深厚 2、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3、王权没有高度集中 4、等级森严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王统一的条件 1、王权衰微,分封制崩溃 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3、商鞅变法 4、秦始皇雄才大略 5、策略 中央集权制 理解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内容 1、中央官制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终身、皇位世袭) 三公(职责 ) 作用:配合、牵制、减少失误,加强皇权 2、地方制度: 郡县制(守、丞、尉)(郡与县) 产生方式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意义 :标志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3、其它: 选拔与考核官员的制度(巡视与述职) 法律制度(秦律:轻罪重罚) 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 评价 当时:奠定大一统王朝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后世:奠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初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 结果: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度 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末: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 北宋:宋太祖 1、收精兵(设三衙:殿前司、步军司、马军司)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2、削实权:削节度使及武将权力;地方派文官,设通判 3、制钱谷:地方财赋收回中央;设转运使 结果: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三“冗”;地方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 元朝: 设行行中书省、宣慰司(少数民族) 评价:便利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明朝: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注意:明朝废除的是行省制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保留下来(布政司)。 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朝:三公 汉武帝:尚书台--形成中外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的职责? 运作? 评价:分工明确,提高效率;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宋初: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分割:民政、军政、财政大权 评价:加强了皇权 元朝:中书省(范围)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 世袭制 血缘 秦、汉初 军功授爵 能力(军事) 汉武帝: 察举制、征辟制 品德(孝廉) 东汉至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能 监察、谏议制度(补充) 监察: 秦:御史大夫 汉:刺史 唐:门下省 宋:通判、转运使 明清:都察院 其它:钦差大臣 谏议制度 唐:门下省(指出皇帝过失) 宋:谏院(指出大臣过失) 通过比较:加强了皇权 评价监察、谏议制度 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整顿吏治、纠正皇帝 过失、防止决策失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不能杜绝腐败与低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控制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科举制 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