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六上科学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 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PPT、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 引出主题 1、设疑引入 请个别学生试着把两桶水提起,之后谈感受。 师: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五年级同学,能把一块重100千克的石头给移动了(出示图片),猜猜看他是用什么办法将石头移动? 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图片。 2.引出杠杆概念 师解释: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出示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为什么用上杠杆后,就会很容易的撬起石头.(板书:杠杆的科学) 【设计意图:选用撬棍撬大石头的这个情景开始这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二、巧设梯度 认识杠杆 1、介绍杠杆的三个点 师:要研究杠杆用力。首先必须知道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 (出示杠杆撬棍示意图) 师:(边演示边讲解)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板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辨认变形杠杆的三个点 师:在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出示压水井的压杆图片和跷跷板的图片)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 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它们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请学生上台指出三个点,再课件标出。 3、判断杠杆类工具 ①认识工具 羊角锤、钳子、剪刀、天平、锥子、擀面棍。 ②判断杠杆工具 4、小结: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不同的杠杆类的工具,其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也是常常不同。 【设计意图:从撬棍形式的杠杆到生活中变形、组合后的杠杆,有助于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应用。】 三、科学实验 探究原理 过渡:撬棍能够撬起很重的石头,使用撬棍我们感觉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1、认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图片及实物,这就是杠杆尺,①、横杠能围绕支点转动。②、横杠处于平衡状态。③、横杠左右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我们可以在格子上挂钩码。 师:今天方便我们的研究,我们暂时规定把杠杆尺左边挂的钩码,看作是重物,当作阻力,钩码挂的位置就是阻力点,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我们用格数表示;右边挂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钩码挂的位置就是用力点,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也是用格数表示。 2、示范实验 教师演示杠杆尺的三种用力情况:省力、费力、不费力也不省力 并指导填写在教师的记录单中。 3、分组实验 实验小贴士: A、左右只能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 B、挂出一种平衡后马上在记录单上进行记录。(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只要在表中选择前面的序号填好就行。) C、尽量挂出更多的平衡。 D、实验时,小组成员观察的方向要一致。 E、听到音乐声后马上停止手中的操作。 4、整理材料,汇总数据 5、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师小结:今后凡是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比阻力点到支点距离长时,就是省力,如果两则距离相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