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2587

第一单元第3课时家里的物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2024)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229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格式,教科,科学,上册,二年级,学年
  • cover
课题名称 家里的物品 课时 第3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1~2年级“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领域的要求,学生应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类别,并根据材料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家居环境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关注日常用品的材质构成,进一步巩固对金属、塑料、玻璃、布、纸、木、陶瓷等材料的认识。通过观察、触摸、比较等方式感知不同材料的手感、硬度、透明度等特性,发展感官辨识能力。同时渗透环保理念,鼓励学生发现废旧材料的价值,为后续“建造小房子”项目积累资源,体现科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触摸,识别家中常见物品所使用的材料类型,如金属勺子、塑料瓶、玻璃杯、布袋子、纸盒子、木筷子、陶瓷碗等;能说出七种主要材料类别的名称,并举例说明每类材料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能按照材料类别对一组编号物品进行正确分类,并填写《给家里的物品分类》记录单;对于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复合物品(如带塑料把手的金属锅、有布封面的笔记本),能指出其主要组成部分的材料;在小组合作中愿意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初步意识到许多废旧物品可以回收再利用,激发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 认识七种常见材料类别:金属、塑料、玻璃、布、纸、木、陶瓷,并能准确说出其名称;能够根据物品的外观、触感、声音等特征判断其所用的主要材料;掌握按材料类型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理解“同类归并”的逻辑原则;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迁移前两节课所学的材料知识,解释“为什么这个杯子是玻璃做的而那个瓶子是塑料做的”等问题;完成《给家里的物品分类》记录单的填写,做到编号与材料类别对应无误。 学习难点 准确区分某些外观相似但材质不同的物品,如塑料杯与玻璃杯、木块与硬纸板、棉布与化纤布料等,需依赖多种感官综合判断;处理复合材料制成的物品时,如何界定“主要材料”,例如一个带橡胶底的布鞋应归入“布”还是“橡胶”类,容易产生分歧;部分学生可能对“陶瓷”概念较为陌生,常将其与“玻璃”或“塑料”混淆,需通过实物对比加以澄清;在分类过程中可能出现随意归类的现象,缺乏依据支撑,需加强观察指导;将课堂学习延伸至家庭生活存在难度,部分学生回家后难以主动开展观察活动。 评价任务 1. 材料识别:能正确说出出示的各类物品样本所用的主要材料名称。 2. 分类操作:能独立完成《给家里的物品分类》记录单,将12个编号物品准确归入对应的材料类别。 3. 复合物品分析:能指出复合物品的多个组成部分及其材料,如“牙刷柄是塑料的,刷毛是尼龙的”。 4. 生活联系:能列举出三种以上家中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品,如“我家有塑料盆、塑料桶、塑料玩具”。 5. 环保意识:能说出至少一种废旧材料的再利用方式,如“旧纸箱可以用来做手工”。 资源 与建议 准备一套完整的教学实物样本,包括教材图示中的12种物品或其替代品:①布料(一小块棉布)、②瓷碗、③陶瓷杯、④马克杯(可含金属部件)、⑤塑料瓶、⑥布袋、⑦牙刷、⑧木筷子、⑨金属勺子、⑩玻璃杯、 木块、 调料瓶(玻璃或塑料)。确保所有物品清洁安全,边缘无破损。打印《给家里的物品分类》记录单,每人一份。建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组一套材料轮流传看。教师可提前一周布置“收集家中废旧物品”的任务,鼓励学生带来干净的纸箱、塑料瓶、旧布头等,既丰富课堂资源又落实环保教育。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眼看颜色光泽、手摸表面质感、耳听敲击声音、鼻闻气味(谨慎使用),全面提升辨识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家里的物品 常见材料: 金属 → 勺、锅、门把手 塑料 → 瓶、桶、玩具 玻璃 → 杯、窗、灯罩 布 → 衣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