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自然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并能加以区别;了解其基本特点。 2、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以煤炭资源为例,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自然资源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地理知识应用于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 3、通过对我国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开发方式的探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三、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数、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及特点。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出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图,引导学生分析 出示材料,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二、讲授新课 一、自然资源的概述 4、 自然资源的分类 再生性质分 自然属性分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阶段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2、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探究我国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的开发方式 4、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农业社会阶段 2 工业社会阶段 3 后工业化阶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检测 明确学习任务 五、阅读教材,讨论解决问题 六、阅读教材,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完成 根据项目,自主完成表格 分析图表,讨论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材料,开阔知识 课堂检测题 1.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减小的是( ) A. 煤炭 B. 石油 C. 天然气 D. 核能 2.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自然原因是( ) A. 肥沃的土壤,丰沛的水源 B. 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 C. 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 D. 平坦的地形,便捷的交通 3. 在工业社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A. 人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 B. 人类被动适应自然 C.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D. 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 4. 下列物质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钢铁 B. 煤炭 C. 草场 D. 汽油 5.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最大的 是( ) A. 煤 B. 石油 C. 天然气 D. 水电 6、填空题 (1)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这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 )属性。 (2)提倡节约和珍惜用水是因为自然资源具有( )属性。 (3)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水,说明了资源的( )属性。 (4)对森林主要的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反映了自然资源的( )属性。 教学板书: 自然资源的回收与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