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236268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朱自清 讲透(备课必备,包括群文阅读和练习)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74次 大小:25536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1-2022,讲透,阅读,群文,包括,必备
  • cover
第十四课之2 荷塘月色 ★课文导读 《荷塘月色》是一首美妙的诗,宁静的港湾,心灵的净土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美读素材 ※月之妙境———静谧 朱自清十分擅长描写景物,将读者带人“境”中,获得美的享受。《荷塘月色》就是如此。开篇第一段,作者便以一句“月亮渐渐地升高了”,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在这样的场景中,无论是人还是树,都一齐安静下来,安静得仿佛能听到心跳声。此时,作者那颗“颇不宁静”的心也渐渐地变得平和,变得沉静,开始逐渐忘却白日里的种种烦恼,开始欣赏月下的美景。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描写美丽的月色,“月光淡淡的”,更显静谧,使读者的身心渐渐放松下来,跟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轻轻律动,领略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这里,作者是自由自在的,白日里的种种喧嚣忽然都隐匿起来了,剩下的只有月色和作者自己,他不用再担忧什么,不必再理会外界的干扰,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思绪振翅高飞。月之妙境,妙在极静,这是一个静谧清幽的地方,没有争端,没有压迫,也没有烦恼…… ※荷之妙境———淡雅 如果说,朱自清笔下的月之境是极致的静,那么他笔下的荷之境就是极致的淡、极致的雅。“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在如水般的月光下,荷叶布满了整个荷塘,“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亭亭玉立,宛如婀娜的女子正翩然起舞。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细致地描绘了月下荷塘的景色。如果说,月之境令人感觉清幽静谧,那么荷之境便让人觉得清新柔美。站在荷塘边望去,除了一片片参差错落的荷叶之外,叶与叶之间缀满了各色的花朵,有的尚未完全盛开,有的却“袅娜地开着”。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已置身于那样的境界之中,亲眼看到了满塘的荷叶与荷花,还能闻到缕缕的荷香,清新淡雅,令人沉醉不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此处,作者将月之境与荷之境融为了一体,月下有荷塘,荷塘有月色,美景与美景重叠在一起,妙不可言。月中之荷更加婉约,而荷中之月也更加皎洁,再加上乳白色的雾气,使所有的一切宛然如梦,诗情与画意兼备,令人为之痴迷。 ※心之妙境———超然 在散文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情之所至,方能成文。作者看见了月色,看见了荷花,才会写文章将其记录下来。作品中的一切是作者描绘的,自然也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在文章的开篇,作者便说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可见,作者心中有事,有烦恼,而且难以排解,所以,他十分迫切地想找到一个去处,忘却心中的烦忧。作者写月色与荷塘,都是为了抒发情感。“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看似在写蝉和蛙,实则大有深意:作者心中苦闷,但是蝉和蛙却叫得欢快。这本来是动物的本性,然而此时心情抑郁的作者却管不了那么多,把它们当作埋怨的对象,又稍微有点嫉妒,以动衬静,用蛙声和蝉声的热闹衬出内心的落寞。后来,作者又想到了采莲,游荷塘没有使他摆脱“不宁静”,于是他便开始回忆历史,记起了《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