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237355

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上册2.5 做框架 教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7526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教科,2001,科学,六年级,上册,框架
  • cover
《做框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做框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5课内容。在前面几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习框架结构给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形状结构的窗口。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教学内容:第一,做简单框架。通过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两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认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框架不稳定,进一步研究用加斜杆的方式加固。第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引导学生在制作和加固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的技巧。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3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探究方法,但却缺乏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 对于本课教学的内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铁塔等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却很少有同学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他们在游戏中时常会进行橡皮筋扎小棒的操作,但缺乏方法、效率低下;他们在五年级的数学课上就已经学过“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但当面对“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问题没有一个孩子能清晰地表述……因此完成本课的探究任务对学生来说非常感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挑战。 【整体设计思路】 这是一节小学科学课中的“设计制作”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动手动脑学科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历探究,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首先以图片导入本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框架结构,并切入对做框架的研究,具体围绕2大板块展开: 一、研究简单的平面框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感受简单框架受力时的情况,在感受和交流的基础上借助教具巧妙地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引导学生来研究怎样把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加固,发现斜杆发挥的“推”和“拉”的作用。 二、研究立方体框架。在研究简单平面框架的基础上引申到立体图形的研究活动,以“讨论思考、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承重测试———分析优缺点”为主线,不断改进方案,在设计和制作中凸显思维的培养,更显科学味。 最后,在小结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延伸课堂探究,进一步改进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方案,引导学生动手用小棒和橡皮筋建高塔,为下一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像铁塔那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 1.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初步掌握用三角形结构加固立体框架的方法。 2.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手、动脑合作制作稳定的立方体框架结构的必要,意识 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自主探索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1.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2.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框架结构。 【教学准备】 生———2人小组:10根短小棒,5根长小棒、10根皮筋;记录单。 师———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框架结构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和形状的特点。 2.引出框架结构概念。 像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板书:框架结构概念) 3.出示课题:《做框架》 (设计意图:图片出示生活中熟悉的框架建筑,唤醒学生的生活认知,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框架骨架式的结构特点,发现框架结构中常见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二、研究简单平面框架 (一)马蹄形扎法指导 1.介绍材料:橡皮筋、小棒, 2.播放微视频,指导橡皮筋的扎法。 (设计意图:用“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马蹄形”扎法,直观、清晰地呈现捆扎方法的指导,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达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