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22.月相的变化 课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科学探究目标: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学习的学习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月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学生知道月相的几种形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活动理解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月相相关的知识。教师准备:课件、手电筒、乒乓球。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情境导入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二、课堂新授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三、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板书设计 月相的变化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 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 1 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