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2.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纸箱、木块、记号笔,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资料或者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地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过渡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的两大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和地震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关于火山和地震知道些什么? 4.视频播放,通过看火山、地震的录像片段,又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交流。) 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1.过渡:大家去过科学宫,看过模拟的火山喷发。结合刚才的录像,大家再看看书,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2.学生交流。 3.过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分组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4.师生小结: (1)火山喷发的原因。 (2)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 (3)从火山爆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 5.拓展:学生介绍收集来的火山知识。 三、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过渡:我们知道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通过观看录像,我们已经略知一二。 2.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教师介绍地震的主要类型:火山、塌陷、构造地震。 (2)介绍地震的原因: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毛巾实验或木条实验。) (3)介绍地震的危害。 3.做模拟地震实验,找震中,判断地震的强弱。 (1)纸箱模拟地震,判断地震的中心与强弱。 (2)学生画图表示地震的中心,比较几次敲击纸箱箱面的震动大小。 4.小结。 四、读故事说体会,谈谈安全教育 1.过渡:在人类不断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之奉献一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宝贵经验以及伟大的发明。 2.听故事,谈体会。(科学家夫妇献身故事,张衡的研究。) 3.提问:这两个故事告诉大家什么? 4.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这些自然现象? 5.安全教育: (1)地震来临时我们怎么办? (2)在其他灾难面前我们怎么办? 五、拓展活动 投影拓展讨论题,学生交流。 (1)地球是运动的吗? (2)为什么我国台湾省是地震的频发地区? (3)板块之间的运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4)我国古代对地震的研究还有何成果? (5)现代还有哪些地震预测仪器? (6)如果没有科学仪器,怎样预测地震? (7)为什么地震前有征兆? 【教学反思】 由于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因此它们的形成过程学生看不到,也不容易理解。为此在教学之前让学生搜集了有关火山的图片和资料,教学中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火山喷发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用演示实验加课件的演示进行讲解说明,使学生更容易地了解了火山的形成过程。 地震的成因看似浅显,但是对于不可见的、抽象的地质运动,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和掌握,本课通过图片、模拟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震及地震的成因,效果较好。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地震、掌握防震知识。 在科学课中图画的运用、教师的演示实验、图片、文字的多方面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帮助,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交流的舞台,使学生能学到课内学不到的知识内容,把课外搜集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