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二年级音乐公开课《跳竹竿》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跳竹竿》。 2、能体验跳竹竿,感受欢乐的情绪,培养节奏韵律感。 3、能在演唱和集体舞表演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4、能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对黎族歌曲、舞蹈和文化习俗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如何树立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节奏韵律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声势、律动等方式参与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胶带(绿色)、竹竿、小堂鼓。 教学过程 一、幸福的黎族人 1、恒拍踏步,体验旋律。 师: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张老师的音乐课堂,首先,张老师来跟你买一起动一动,让我们双手叉腰,调整方向,跟着音乐的节奏走一走,注意跟上节奏。(学生随音乐伴奏恒拍踏步、拍手。) 师:刚才老师和你们玩的就是海南黎族小朋友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老师用了哪两种脚步? X X ︱ X X ︱ X X X X ︱ X X ‖ 点 点 点 点 跳 跳 跳 跳 【设计意图:在律动中学生熟悉旋律,体验恒拍,体验乐句的划分。在律动活动中掌握竹竿舞基本舞步“右脚 左脚 原地拍手 右脚左脚 原地拍手”的基本步法,为后面的集体舞教学做准备。】 2、师生接龙,感受童谣。 A、教师用小堂鼓打节奏示范读童谣。师:这个好玩的游戏呀,黎族小朋友在玩的时候还有一首童谣呢,请你们来听一听,这只童谣说了些什么? 欢 乐的 | 歌声 飘向 | 五指 山顶 | 啰 哩‖…… B、师生接龙读童谣。老师读前半句,学生接龙读“啰哩”。(拍掌) 师:我喜欢看到XXX拍的动作,拍得特别有表情。那在黎族,人们把小男孩称作“小阿哥”,把小女孩称作“小阿妹“。那他们的歌声飘向了哪里呢?又落入另哪里呢?(师用琴伴奏,学生打鼓读一读歌词) C、声势律动读童谣。 【设计意图:从童谣入手,掌握二拍子的韵律,学生感受彝族人民欢快、热情的情绪。师生合作接龙体会小小阿哥、小小阿妹对歌的民俗风味,为后面学唱歌词做好铺垫。】 3、师生合作,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旋律。 师:小小阿哥、小小阿妹们欢快的歌声一路飘向五指山顶,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第一遍。教师唱旋律,学生根据柯达伊手势唱准衬词部分的音符。 (师)3·5 6 2 | 3 4 3 2 | 6 2 3 5 |(生)6 6 |…… 第二遍。教师唱歌词,学生接唱衬词“啰哩”。 (师)欢 乐的 | 歌声 飘向 | 五指 山顶 |(生)啰 哩 |…… 第三遍。学生接龙演唱后半句 教师指导学生表现歌曲的弹跳性和欢快的情绪。“啰哩”唱出舞步轻快的感觉。 二、欢快的竹竿舞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唱的是黎族人们最喜爱的一项活动———跳竹竿。每逢过年过节黎族人们便身着艳丽的民族盛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竹竿舞来。他们敲打竹子,发出的有节奏有规律的声音,在竹子开合之间跳跃,并作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你们想不想来学一学呀?(生:想。)下面,就让我们学习怎么打竹竿把。 1、学习“跳竹竿”。 (1)练习“打竹竿”基本动作 师:跳竹竿时,人们分成两组,一组人敲打竹竿,另一组人单脚、双脚跳。有哪位同学仔细观察了,竹竿是怎么敲打的?你们能从身边寻找、发现“乐器”吗? 教师示范,学生总结。二拍一组,开开合合。 师:我们先用声势律动来学一学,请跟老师来模仿动作。(用小堂鼓打节奏) 2/4 X X | X X | X X | X X ‖ 开 开 | 合 合 | 开 开 | 合 合 ‖ B、教师讲解,个别学生体验示范。 请两名同学上台,面对面蹲下拿好竹竿,跟随老师的口令“开 开 合 合”和一名同学的小堂鼓节奏,体验“打竹竿”,其他同学用刚才的声势律动模仿。 C、全班参与,随乐模仿打竹竿的动作。 全班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演唱歌曲,另一部分尝试用声势为歌曲伴奏。 2/4 X X ︱ X X ︱ X X ︱ X X ‖ 开 开 合 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