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手谣》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发现身边的音乐:高和低(四)》 第 1 课时 ———《拍手谣》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节奏卡片、拍手游戏道具(彩色手环) 教材分析 《拍手谣》是花城版二年级上册 “高和低(四)” 单元的核心唱歌课内容,源自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北方流传的经典童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时代印记。歌曲采用 2/4 拍(原素材标注 4/2 拍,按通用记谱规范统一为 2/4 拍),中速活泼,结构为 A+B+A+B+C 的五段式(含 9 个乐句),旋律特点鲜明,各乐句均分为上下分句,呈现一问一答的对话感,乐句成对出现,充满逗趣氛围,极易传唱。节奏以 “XX X︱XX X︱XX XX︱XX X‖” 为核心节奏型,简洁明快且富有韵律,贴合拍手游戏的动作节奏;旋律围绕 “高和低” 的单元主题展开,问答式分句中旋律的高低起伏形成自然呼应,既锻炼学生的音高感知能力,又契合低龄儿童的游戏化学习需求。歌词质朴童真,生动还原了北方儿童的生活与游戏场景,无复杂词汇,易于理解与记忆,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知、音准把握与传统文化认同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对问答式旋律中音高的快速转换把握不够精准。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2/4 拍” 的韵律感认知需进一步强化。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游戏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在 “玩中学、唱中学” 中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拍手谣》2/4 拍中速活泼的情绪特点,辨别歌曲问答式旋律的高低起伏与核心节奏型的韵律感,体会北方童谣的质朴韵味与游戏乐趣。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童真童趣与生活气息,提升对音乐节奏、音高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传统童谣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重点掌握核心节奏型 “XX X︱XX X︱XX XX︱XX X‖”,把握问答式分句的衔接与音高转换。 能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结合拍手游戏动作配合演唱,做到 “唱 - 拍” 同步,展现歌曲的活泼氛围。 能参与小组合作表演,通过对唱、合唱等形式丰富表现,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以《拍手谣》为基础进行简单歌词创编,结合自身生活场景(如校园游戏、家庭生活)替换原有内容,保持歌曲的节奏与问答式结构。 能设计个性化的拍手动作或声势律动,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 文化理解 了解《拍手谣》作为北方传统童谣的文化背景,知晓童谣在儿童生活中的娱乐与传承价值。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童谣的文化特色,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喜爱之情,拓宽文化视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核心节奏型,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与歌词,感受 2/4 拍的韵律感,体会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理解北方童谣的文化内涵,在拍手游戏与演唱中体验传统童谣的乐趣。 教学难点 精准把握问答式分句的音高变化与衔接,避免演唱时音准偏移或分句脱节。 创编歌词时,既保持歌曲原有的节奏韵律与问答结构,又融入个性化的生活创意,避免脱离歌曲风格。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1. 开展 “拍手模仿秀” 游戏:教师示范不同节奏的拍手动作(如 “XX X”“XX XX”),提问:“同学们,老师的拍手节奏有什么不一样?谁能跟着模仿出来?” 2. 升级游戏:带领学生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