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8649

【新教材】花城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绣荷包》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版)

日期:2025-11-2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428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设计,课堂,绣荷包,单元,二年级,上册
  • cover
《绣荷包》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花城版二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发现身边的音乐:高和低(四)》 第 4 课时 ———《绣荷包》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绣荷包》是一首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的传统民歌,山西版本为其中经典代表,作为 “高和低(四)” 单元的收尾唱歌课内容,其创作植根于山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情感表达。歌曲历史久远,清代中叶已盛行,清道光八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遗音》中便有早期文字记载。在山西民俗中,“荷包” 是青年男女交往的 “信物”,女子借绣制荷包传递对意中人的思念,歌曲也由此承载着地域风土人情与百姓真挚情感。歌曲采用 1=C 调、2/4 拍,中速稍慢,结构为单乐段(两个乐句),五声商调式的运用赋予歌曲独特的音乐色彩,旋律以级进为主,穿插细腻的装饰音(前倚音),乐句间 “高 - 低” 的起伏变化契合单元 “高和低” 核心主题,既展现出民歌的质朴美感,又传递出明媚缠绵的思念之情。节奏上融入切分节奏与一字多音,歌词简洁深情,无复杂词汇,易于低龄学生理解与传唱,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与传统文化认同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可跟随简单节奏进行拍手、跺脚等律动。在演唱方面,他们能自然发声并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但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对装饰音(前倚音)、切分节奏的把握不够精准,且难以精准捕捉山西方言的发音韵味与民歌的细腻情感。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对 2/4 拍 “强弱强弱” 的韵律感认知需进一步强化。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需借助情境化、具象化的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情感体验中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感受《绣荷包》2/4 拍中速稍慢、明媚缠绵的情绪特点,辨别五声商调式的音乐色彩、装饰音与切分节奏带来的韵律感,体会山西民歌的独特韵味与情感张力。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女子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与期盼之情,提升对音乐节奏、音高变化的感知能力,培养对传统民歌的审美兴趣。 艺术表现 能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基本正确、节奏稳定,重点掌握前倚音、切分节奏及一字多音的演唱技巧,把握乐句间 “高 - 低” 的旋律转换。 能用柔美、深情的声音演唱,结合绣花、托举荷包等肢体动作配合演唱,做到 “唱 - 演” 同步,展现歌曲的细腻情感。 能借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组合作表演,增强艺术表现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创意实践 能小组合作,以《绣荷包》为基础进行简单创编,如结合荷包图案(牡丹、蝴蝶、祥云)创编新歌词,或设计贴合歌曲情绪的舞蹈动作。 能运用色彩画笔描绘心中的 “最美荷包”,并结合歌曲演唱进行展示,创意表达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文化理解 了解《绣荷包》的历史渊源(清代盛行)、山西地域民俗(荷包作为爱情信物),知晓传统民歌在情感传递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通过学唱与实践活动,感受山西民歌与民俗文化的紧密关联,体会劳动人民的情感世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准确演唱前倚音、切分节奏等核心技巧,感受 2/4 拍的平稳韵律,体会歌曲深情缠绵的情绪。 理解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与文化内涵,在演唱与表演中体验传统民歌的情感魅力。 教学难点 精准演绎山西民歌的独特风格,把握山西方言的咬字归韵与装饰音的细腻处理,避免平淡化演唱,实现情感的真挚表达。 创编活动中,既能保持歌曲原有的旋律风格与节奏韵律,又能融入个性化创意,确保新内容与原曲情感基调一致。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