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770178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试卷

日期:2024-11-0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81600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8课,挽救,民族,危亡,斗争,课件
    (课件网)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 政治基础 国际基础 经济基础 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早期维新思想基础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思想基础 一、戊戌维新运动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兴 起 建立学堂、成立团体: ①建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一批学堂的建立,为变法维新培养了大量人才。 ②成立团体: 1895年11月,成立强学会,宣传变法;1898年4月,成立保国会,推动变法。 2、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发 展 北京强学会遗址 创办报刊、著书立说 ①创办报刊: 《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的创办,对于开启民智、宣传和推动变法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②著书立说: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通过“托古改制”,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成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 2、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发 展 失败及原因 (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②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3、戊戌维新运动的结果 结 果 (1)性质:近代化政治民主运动。 (2)历史意义 ①爱国性: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进步性: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③启蒙性: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4、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 评 价 【公车上书】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百日维新】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基本概念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大势所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1895 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 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士总之”。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 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思考: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指的“大势”是什么? 依据材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大势”是指发展资本主义的世界潮流。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 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史料探究 百日维新的内容、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