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五单元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难点名称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复杂,较难理解,需要找准落脚点,以小见大。首先理解作者如何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从中体会作者的用词恰当,感悟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最后用上所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一处景物。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小学生视野比较狭窄,第一次接触游记,对游记的写法比较陌生,写游记也无从下手。四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复杂的知识点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出示作者游览的示意图,复习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景物的特点。2.通过朗读探究,理解作者如何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体会作者的用词恰当,感悟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3.通过小练笔,学会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介绍双龙洞的。作者从金华城出发,到了罗店就入山,途中景色明艳,洞口很宽,外洞也很宽敞,经过狭小的孔隙,就来到漆黑、奇特、比外洞大的内洞,游览后作者就出洞了。同学们,在这些景物当中,你知道哪一处景物最吸引作者吗?(孔隙)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课堂探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感受写清楚的,圈画出关键词句,并做批注。从进出的工具体会孔隙的狭小同学们, 进出孔隙需要用到什么工具?(一只小船)文中是如何介绍小船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写船的小写出孔隙的狭小。)对比读一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第二句更好,两个“小”字说明小船非常小。体会到作者用词恰当)(二)从进出的方法体会空隙的狭小1.同学们,平时我们会看到人们划动船桨使小船前进。在这里,能用这种方法经过孔隙吗?(不能,因为孔隙非常狭小)2.小船是如何进出孔隙的?请从文中找出来。(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3.教师小结:小船是靠工人来回拉绳子进出洞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不仅说明了孔隙的小,而且也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三)从进入的姿势感受孔隙的狭小1.作者怀着好奇心,就下船体验一番。作者在船上的姿势是怎样的?(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2.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传神,能让你感受到孔隙的狭小,你能找出来吗?(“贴”说明仰卧的姿势没法再低了,突出了孔隙的窄小、低矮,体会到作者用词恰当。)(四)亲身感受孔隙的狭小1.船慢慢移动了,作者感觉到什么?(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2.作者为什么有挤压的感觉?(因为孔隙太小,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3.船继续移动,作者又感觉到什么?(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4.从“稍微”“一点儿”你体会到什么?(“稍微”“一点儿”将孔隙的狭小以及过孔隙时的紧张、担心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会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