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点到直线与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学习目标】 1.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 2.掌握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并能灵活应用于求平行线间的距离等问题. 3.初步掌握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 知识点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 思考1 如图,点P(x0,y0)到直线Ax+By+C=0(A,B不同时为0)的距离d同线段PS,PR,RS间存在什么关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d=. 思考2 根据思考1的思路,点P到直线Ax+By+C=0的距离d怎样用A,B,C及x0,y0表示? 答案 d=. 思考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对于A=0或B=0时的直线是否仍然适用? 答案 仍然适用,①当A=0,B≠0时,直线l的方程为By+C=0, 即y=-,d=|y0+|=,适合公式. ②当B=0,A≠0时,直线l的方程为Ax+C=0,x=-,d=|x0+|=,适合公式. 梳理 点到直线的距离 (1)定义: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2)图示: (3)公式:d=. 知识点二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思考 直线l1:x+y-1 出卷网=0上有A(1,0)、B(0,1)、C(-1,2)三点,直线l2:x+y+1=0与直线l1平行,那么点A、B、C到直线l2的距离分别为多少?有什么规律吗?21教育网 答案 点A、B、C到直线l2的距离分别为、、.规律是当两直线平行时,一条直线上任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相等.21cnjy.com 梳理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1)定义:夹在两平行线间的公垂线段的长. (2)图示: (3)求法: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4)公式:两条平行直线l1:Ax+By+C1=0与l2:Ax+By+C2=0之间的距离d=. 类型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1 (1)求点P(2,-3)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①y=x+;②3y=4;③x=3. 解 ①y=x+可化为4x-3y+1=0, 点P(2,-3)到该直线的距离为 =; ②3y=4可化为3y-4=0,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③x=3可化为x-3=0,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1. (2)求过点M(-1,2),且与点A(2,3),B(-4,5)距离相等的直线l的方程. 解 方法一 当过点M(-1,2)的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 直线l的方程为x=-1, 恰好与A(2,3),B(-4,5)两点距离相等, 故x=-1满足题意, 当过点M(-1,2)的直线l的斜率存在时, 设l的方程为y-2=k(x+1), 即kx-y+k+2=0. 由点A(2,3)与B(-4,5)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得 =,解得k=-, 此时l的方程为y-2=-(x+1), 即x+3y-5=0. 综上所述直线l的方程为x=-1或x+3y-5=0. 方法二 由题意得l∥AB或l过AB的中点, 当l∥AB时,设直线AB的斜率为kAB, 直线l的斜率为kl,则kAB=kl==-, 此时直线l的方程为y-2=-(x+1), 即x+3y-5=0. 当l过AB的中点(-1,4)时,直线l的方程为x=-1. 综上所述,直线l的方程为x=-1或x+3y-5=0. 反思与感悟 (1)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直线方程应为一般式,若给出其他形式应化为一般式. ②点P在直线l上时,点到直线的距离为0,公式仍然适用. ③直线方程Ax+By+C=0,当A=0或B=0时公式也成立,但由于直线是特殊直线(与坐标轴垂直),故也可用数形结合求解.21·cn·jy·com (2)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方程时,首先考虑斜率不存在是否满足题意. 跟踪训练1 (1)若点(4,a)到直线4x-3y=0的距离不大于3,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2)已知直线l过点P(3,4)且与点A(-2,2),B(4,-2)等距离,则直线l的方程为_____. 答案 (1)[,] (2)2x-y-2=0或2x+3y-18=0 解析 (1)由题意知≤3, 解得≤a≤,故a的取值范围为[,]. (2)过点P(3,4)且斜率不存在时的直线x=3与A、B两点的距离不相等, 故可设所求直线方程为y-4=k(x-3), 即kx-y+4-3k=0, 由已知得=, ∴k=2或k=-, ∴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 2x+3y-18=0或2x-y-2=0. 类型二 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例2 (1)两直线3x+y-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