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5010

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1:师说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377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名师,导航,教案,苏教版,必修,师说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师 说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全文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咬文嚼字 1.字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官盛则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六艺经传(zhuàn) 以贻之(yí) 2.多音字 3.形近字 4.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5.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泛指求学之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所”与“以”的结合,用来……的方法;今义,因果连词。 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并且。今义,因果连词。 无贵无贱 无: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吾师道也 道:古义,风尚;今义,道路,道德,说。 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与“大学”“中学”相对的“小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6.词类活用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7.一词多义 师 之 其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剖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并把它作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剖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难道要了解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吗? 剖析:“夫”,是发语词。“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作者强调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并不介乎年龄的大小。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作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作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由吧? 剖析:“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