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791734

人音版 八年级下册 音乐 第3单元 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案+课件(共21张PPT,内嵌音频素材)

日期:2025-09-23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77503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音版,素材,音频,内嵌,PPT,21张
    《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与少年》 一、教材分析 《山野放歌》是人民音乐-出卷网-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欣赏 《上去高山望平川》与《花儿与少年》,初步了解西北民歌,让学生对“花儿”这一题材产生兴趣。“花儿”流行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连的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花儿的曲调当地人称做“令”,如“河州令”、“土族令”、“尕马儿令”和“脚户令”等。《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曲调是“河州令”。“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歌词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句悠扬宽长,起伏度大,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西北民歌《花儿与少年》融入了中国西北民间民歌“花儿”的旋律,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分析、体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的特点与演唱特征 。 2. 聆听《花儿与少年》,能对青海民歌有进一步的认识。初步了解电子音乐知识,体验其音色特点。 3、通过学习这两首歌曲,丰富情感体验,增强对西北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了解、体验“花儿”的民歌体裁,增强对西北民歌的热爱。 四、教学难点。 分析“花儿”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山野放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和集体创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中国民歌按体裁分为三大类。 (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其中山歌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丰富。许多地区的山歌还有自己的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 (二)学习《上去高山望平川》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上去高山望平川》。 1、聆听歌曲回答问题 (1)这首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第一段歌词描写了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景色,苍茫辽阔,气势恢宏,在最后一句引出“一朵牡丹”。 第二段中用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和叹惋之情。 (2)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这首歌曲高亢、嘹亮;曲调跌宕起伏,一唱三叹。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歌曲富有西北地方色彩。 2、分段学习 (1)学唱第一段旋律,感受歌曲唱腔特点? 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节奏宽松且较为自由,下滑音出现两次,在高音处常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突显了西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特点。 (2)聆听第二段旋律,画出旋律线 旋律线特点:旋律线由低到高,在由高到低,连绵起伏,曲折迂回。(2—5)四度大跳音程多次出现,给人辽阔之感。 3、作品分析 单乐段的结构形式,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 4、调式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为五声徵调式。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2-5-6-1-2-5典型音列 。 5、对比两个演唱版本的音乐,分析衬词的作用。 歌词中大量使用衬词,在衬词处常常有自由延长音,是西北民歌的一个典型特点。 6、下面请同学们跟随录音,一起歌唱歌曲。 7、歌曲表现的深层含义 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 (三)总结花儿概念 “花儿”又名“少年”,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最初在山野劳动、生活中传唱,并以“花儿会”的形式在民间进行对歌比赛。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