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8327

《胡同文化》学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8次 大小:269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胡同文化,学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胡同文化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答案: 2.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出什么感情 答案: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是留恋、怀旧、伤感,但他并不一味地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有所反思。理智上知道它走向终结是必然的,但感情上是怀着伤感情绪的。 例如第3题: 这就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来谈。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作者虽然钟情于他的家乡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濡目染北京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从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北京文化的了解、熟悉之深和喜爱之情。其实,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有相当多的就是作者所推崇的,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所以他能够对此产生共鸣。但作者对这种封闭性小市民文化,并没有完全沉醉其中,是怀着一份清醒的。他知道在时代大潮下,这种文化必然要衰落下去,遭到淘汰,所以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作者对胡同文化并不是一味地肯定、沉迷,而是有所批判、有所反思的。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给予了理解,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无力抗争新文化,他虽然在理智上知道它走向终结是必然的,但感情上是怀着伤感情绪的。 【课内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是一个比喻,目的是说明北京城的方正,你能不能再打几个比喻,同样说明是方正。 解析:具有方正特点的事物都可做喻体。 答案:像一张大棋盘;像一块大手帕;像一张大方桌等等。 2.“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结合原文看,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生活 又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思想 生活:_____。 思想:_____。 解析:综观全文,注意概括句的作用。这是一个起领句,生活就是衣食住行;思想就是性格态度等等。 答案:吃、住、行 封闭思想、易于满足、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你读了这段文字,体味到了汪曾祺怎样的写作风格 解析:从文段内容、语言及给人的感受分析。仔细品味可以得出,疏淡自然,不事雕琢。 答案:从大处着笔,从细小处感受;语言清淡、朴素、口语化;给读者散淡、平和的感觉。 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1.“居住方式”为何成了“文化形态” 解析:由北京的市民文化特点联系“胡同、四合院”的形态特点分析。 答案:居住方式是形成文化特征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文化的一种外在形态。 2.请结合全文,给“胡同文化”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