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9344

2.1《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2次 大小:1167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格式,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课题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征胜利万岁》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杨成武上将的回忆录里的一篇文章,以杨成武上将为第一人称视角,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教材通过这一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怀。教学内容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又凸显了人文性,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 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的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并分析较为复杂的文学作品。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相对有限,尤其是对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因此,教学中需要适当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但对语言的艺术手法方面可能还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启发学生。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对于革命精神有一定的认同感,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他们对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较为活跃,但在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把握回忆录的特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红军形象。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讨长征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 探讨长征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鉴赏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把握回忆录的特点。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3.鉴赏本文运用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与设计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长征胜利的激情岁月———《长征胜利万岁》。任务情境:延安吴起镇在新中国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吴起镇革命纪念馆决定举办“追忆奋斗史,重走长征路”主题纪念展,以此让无数革命战士的辉煌战功在吴起镇这片神奇而伟大的土地上绽放光芒!让长征精神永恒地定格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里!播放视频:追忆奋斗史,重走长征路教师展示资料:我忆长征故事1.作者简介:传奇上将———杨成武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任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2月14日逝世。著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2.背景资料:长征是一次战略转移。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后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