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9533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325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古诗词,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教学设计 课 题 《李凭箜篌引》 1、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有代表性的描写音乐的诗文。 2、解读作者和创作背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3、分析归纳诗歌中的意象,感受其内在独特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归纳诗歌中的意象,感受其内在独特的情感内涵。 难点: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感悟其诗文中内在的独特体验。 教学方法 互动探究法 讨论法 诵读法 品评法 归纳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产生共鸣,感同身受。《琵琶行》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泪洒青衫。韩愈在听了颖师弹奏的琴声之后亦潸然泪下,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的动容 中国古典诗歌中如此多的伤感情愫为何在音乐上有如此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为描写音乐名篇,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看看李贺又是怎样描写音乐,又在音乐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形成凄艳诡谲诗风,被后世称为“诗鬼”。 有作品集《李长吉文集》。 三、下面我们来回顾《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段落诗文。 1.我们大家来朗读这段诗文(屏幕投影)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请同学们回忆学过在描写音乐的这一段落诗人从音乐的那几个角度来写描摹琵琶女的高超的技艺?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音乐声音和音乐的效果,以声写声和以形喻声,化抽象的乐音为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运用摹声手法和比喻通感修辞手法及对比的修辞手法,音效上的侧面烘托手法。摹声的手法。如“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第二种,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喻声,如用急雨之声、私语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 第三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四、下面我们来对比分析李贺的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教师范读诗文,之后学生齐读并做点拨。(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前两句中“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写物亦即写人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优美的弦歌声一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1)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