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9328

6《芣苢》《插秧歌》任务式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210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芣苢,插秧歌,任务,式联,教学设计,统编
  • cover
穿越时空,聆听劳动之歌 ———《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等文体知识,理解两首诗歌的字词含义与内容。 2.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走进诗歌描摹的场景,感受劳动之美。 3.理解《诗经》重章叠句、赋等手法及《插秧歌》的白描、比喻等表达技巧。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怀,理解劳动的多元价值,传承热爱劳动、勇于担当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场景还原、对比探究等活动,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劳动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芣苢》的 “愉悦” 与《插秧歌》的 “艰辛” 的内在关联,深化对劳动精神的认知。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景表演、对比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古豳字怎么写吗?诗经中有一首记载豳地人们劳动的诗,你们知道是哪一首吗?《国风·豳风·七月》。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感受古代人民的劳动风采。 初读感知,梳理基础 1.介绍《诗经》的地位、“六义”等文体知识及题目含义。 2.杨万里的文学地位与《插秧歌》的写作背景。 三、探究研读,深化理解 任务一:诵读诗歌,感受劳动节奏 1.小组范读《芣苢》,正字音。 2.集体强调节奏划分(如《芣苢》“采采 / 芣苢,薄言 / 采之”),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3.集体强调《插秧歌》的节奏、重音,小组范读。 任务二:深入探究,还原劳动场景 1.插画品诗,小组合作为两首诗歌配上插图。(个别小组讲解) 2.“劳动”贵在一个“动”,请你还原劳动场景,体会他们的劳动过程。(个别小组表演) 预设:梳理 “采、有、掇、捋、袺、襭” 等动词的顺序,还原采摘车前草的完整过程,体会 “由少到多、由慢到快” 的劳动节奏与欢乐氛围。《芣苢》展现了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动词不能调换。 《插秧歌》,结合诗句 “抛、接、拔、插” 等动作及 “雨湿肩胛”“不歇朝餐”等细节,还原全家协作插秧的紧张繁忙场景,感受劳动者的艰辛。 任务三:比较阅读,感受劳动风采 1.出示对比表格,学生结合文本完成填空,从 “劳动氛围、表达技巧、诗歌情感、语言特点” 四个维度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 2.小组展示交流,教师总结:两首诗均赞美劳动与劳动者,《芣苢》以重章叠句、赋、叠词的手法,体现轻松热闹的劳动喜悦;《插秧歌》用白描、比喻等手法,凸显紧张辛苦劳动中的坚守与乐观。 任务四:培养品质,传承劳动精神 提问:“《芣苢》的‘愉悦’与《插秧歌》的‘艰辛’是否矛盾?” 引导学生结合 “劳动的要义”(物质收获、协作温暖、意志成长、自我实现)展开讨论,明确二者共同构成劳动精神的两面 ——— 热爱与担当。 四、课堂总结 《芣苢》的欢乐源于劳动的纯粹,《插秧歌》的崇高源于劳动的坚守,二者共同构成了劳动精神的两面———既有对劳动本身的热爱,也有对劳动艰辛的担当。 从《诗经》的《芣苢》,到南宋的《插秧歌》,再到今天我们身边的每一次劳动,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不变。让我们以热爱为笔,以担当为墨,以实践之行传承劳动精神,用劳动书写人生风采,以劳动之我,咏时代芳华! 拓展提升 假如穿越历史的时空,假如你看到豳地的农民在从事农业活动,你想对他们说什么?(100字以内) 作业布置 1.结合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的理解。 2.读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杨的先进事迹,我们都非常感动。请选择其中一位劳模,写一首小诗献给他们。诗歌体裁不限,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现代诗。要求:使用意象、有画面感。 板书设计: 穿越时空,聆听劳动之歌 ———《芣苢》《插秧歌》联读 场景:采摘车前草 │ 场景:全家插秧 氛围:轻松欢乐 │ 氛围:紧张艰辛 情感:热爱劳动 │ 情感:坚韧乐观 核心:劳动精神(热爱 + 担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