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303346

1《美术作品的创作》课件(35页PPT)+教案

日期:2024-05-24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152941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美术作品的创作,课件,35页,PPT,教案
    (课件网) 美术作品的创作 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高于生活 中外美术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作品,它们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尽管这些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创作过程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并遵循共同的创作规律。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 艺术源于生活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具体而言,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原因与动力,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中国画《愚公移山》是20世纪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他用中西结合的形式语言表现了一个中国古代寓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愚公移山》徐悲鸿 创作背景: 1940年前后,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徐悲鸿创作完成了中国画《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为了搬走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天帝派大力神将山移走的故事。 徐悲鸿借古喻今。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愚公移山》局部欣赏 不断搜集创作素材,绘制了大量素描、速写与线描。 每个形象的定稿,都经过反复地推敲。 每个人物、每处风景皆有出处,都来源于生活。 19世纪法国画家籍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则描绘了一场真实的海难,将绝境中的希望表现得动人心魄,是西方浪漫主又美术的杰作。 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创作背景: 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有感于轰动一时的真实事件,并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了还原。 1816年7月,法国护卫脱梅杜萨号因舰长玩忽职守而触礁失事,舰长匆匆带亲信乘坐小艇逃生。被遗弃的150人只能用梅杜萨号的舰骸造了一条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12天,淡水食物耗尽后。人们绝望疯狂,甚至互相残杀。啃食死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惨案发生后,法国路易十八政府企图掩盖真相,激起了公愤。 画稿 完成稿 籍里柯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曾数次改变构图,从留存下来的画稿来看,他显然选择了一个最佳方案。 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徐悲鸿与籍里柯的这两件作品创作背景、核心主旨不同,但两人对创作与生活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他开拓性地将西方素描技法融入中国水墨画,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 徐悲鸿与籍里柯都对创作素材进行了高度提炼,为了有力地表达主旨,对画面的线条。色彩和空间等形式要素进行了仔细的推敲,作品最终传达出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在创作《愚公移山》时,徐悲鸿画过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他将叩石基壤的开山场景安排在两面右侧,几个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呈弧形分布,他们手持钉耙,蓄力待发,高大的形体几乎要撑破画面。左侧的人物退在中景,画的是愚公、“妇孺”与运石的场景,人物排布较为紧密,姿态自然生动。一动一静、一疏一密、一近一远的处理赋予 了画面视觉的节奏变化。 数幅小稿,反复修改 画面构图 籍里柯的构思精巧,在《梅杜萨之筏》中,天色阴沉,海浪汹涌,木筏上有近20位姿态各异的船员。而根据研究,船员获救的那天实际上天色明朗,海面平静,木筏上的人物也要比画中的略少。籍里柯对现实的改编让作品更具戏剧性,更易唤起情感共鸣。 籍里柯的《梅杜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