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307610

湘艺版 三年级上册 音乐 第7课 赛马 教案

日期:2025-10-0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218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艺版,三年级,上册,音乐,7课,赛马
  • cover
《赛马》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赛马》是由我国作曲家黄海怀先生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乐曲开始时描写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接着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通过对民歌锦上添花地变奏,创造性地运用大段落的拨弦技巧,随后自然地引出了华彩乐段,这是模仿马头琴演奏手法的一段“独白”式的音乐。它把草原的辽阔美丽和牧民们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乐曲的最后,以第一段旋律的变化再现结束全曲。 二、设计思路: 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一般情况下很难要求他们非常投入地来欣赏一段音乐,那么,就需要教师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被音乐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从而发展他们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由于受家庭和条件的限制,农村孩子艺术学习氛围不浓厚,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较弱,我将赛马音乐直接分成三个乐段逐段聆听。并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身心特点,运用了达尔克罗兹教学理论,在分段细听时,采用体态律动与模仿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然后利用视频手段创设情境,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并在模仿赛马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音乐视野窄,对民族音乐的体验感受不足的弱点,我把二胡实物引入课堂,让学生触摸,加深对我国民族乐器的了解,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让他们充分感受我国民族乐器的极大艺术魅力。 三、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及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的魅力。让学生体会蒙古族牧民在举行赛马活动时的热烈场面以及他们在节日里的欢乐心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各段音乐的过程中,思考分析各个乐段的音乐表现要素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观察、模仿参与歌曲的表演活动和创编。 3.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演奏特点,知道《赛马》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乐曲,并在游戏中区分二胡与马头琴在构造和音色上的不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听赏乐曲、尝试舞蹈、小组合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即兴创造的能力,并在体验中感受乐曲每个乐段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合作去表现二胡曲《赛马》。 五、教具准备:PPT、钢琴、双响筒、串铃。 六、教学过程: 快乐律动,走进课堂: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音乐,让学生跟我一起律动。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的艺术号列车要开往美丽的大草原,大家准备好了吗?出发咯!让我们跟着音乐动起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律动,放松了孩子的紧张心情,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为本课的舞蹈动作创编打开了第一扇门。) 创设情境,亲进草原:师: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舞蹈家呢,小白马看到同学们跳得这么棒,他想考考你们,注意听咯!(课件出示) 说到内蒙古,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今天吴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做客吧,蒙古族素来被称为?来到大草原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各抒己见后,我出示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双响筒或弹舌模仿马蹄声,串铃模仿马儿脖子上的铃铛,拍手模仿马鞭子的声音。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打击乐器做铺垫。) 人们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那来到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就必须要参加那达慕大会了,播放视频提问,你们知道:“传统的那达慕都有哪些比赛项目?你们瞧,开始了。师总结:这三项在内蒙古被称为男儿三艺。 师:我们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老师再来考考你们的听力。接下来的这首曲子,它表达的是那达慕大会里哪种竞技比赛呢?主奏乐器是? 师:“我们的同学真聪明,这首曲子名字就叫《赛马》。”板书 出示幻灯片简单介绍二胡: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