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553488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相思》教学设计(Word版)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230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Word,教学设计,长相思,诗歌散文,欣赏
  • cover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各小组自主收集整理诗人与诗作相关资料,通过课堂展示交流,做到“知人论世”。 二、通过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采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鉴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掌握炼字或者炼句题目的答题步骤。 三、在鉴赏与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对于词牌的理解尝试写作。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诵读1分钟】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在诗人韦庄的笔下,乡愁的“还乡须断肠”的哀怨;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江南两岸的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样的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纳兰的这首《长相思》。 2、教学环节 环节一:预习交流,知人论世(5组)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收入《通志堂集》。 2.词牌: 长相思:____唐教坊曲_____曲。调名取自南朝乐府“___上言长相思_____,_____下言久离别_____”句。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吴山青》、《山渐青》、《忆多娇》等。此调有几种不同格体,原有平仄两格。双调三十六字。平韵格为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仄韵格如是压仄韵。 3.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诗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消,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教师明确并补充】  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喇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1674年(康熙十三年),与妻子卢氏结婚,康熙十六年卢氏因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