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560345

花城版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4课 欣赏 古筝曲《渔舟唱晚》片段(表格式)

日期:2025-04-20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440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花城,格式,片段,渔舟唱晚,古筝,欣赏
  • cover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渔舟唱晚》 课型或模块 赏析综合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聆听乐曲《渔舟唱晚》,感受音乐,想象音乐,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体会祖国古典音乐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渔舟唱晚》,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体会乐曲不同段落速度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综合诗、乐、画等艺术形式, 体现乐曲不同段落速度表达的情绪和意境,加深对音乐的感悟。 教学难点 感受五声调式,体会乐曲不同段落速度表达的情绪和意境,并能通过活动展示出来。 教学内容分析 《渔舟唱晚》是选自花城版三年级教材第四课,古筝曲《渔舟唱晚》是娄树华根据山东古曲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藤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秋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了渔人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的优美的时刻,满载着劳动丰收的喜悦,荡浆归舟的欢快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的山河的赞美和热爱。 教学策略 通过音响和弹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展开想象,感受和理解不同乐段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感受和体验古筝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古筝 黑板 教学时数 1 第 [ 1 ]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创设情景诗词导入 学生欣赏并回答。 多媒体 生成性评价 让学生对渔舟唱晚初步感知了解。 展开阶段 播放第一主题音乐,引出古筝。2、提问音乐速度、情绪。3、朗诵诗句,情景模拟表演。4、学习第二段主题音乐。5、五声调式。6、填词。7、学习第三乐段8. 全曲欣赏 学生朗诵后,请生谈感受。学生朗诵古诗表演,老师古筝伴奏。让学生自己找出乐曲中的五个音符,教师协助解决,引出五声音阶。请一位同学上来感受古筝的五声音阶。学生唱出自己加的词学生聆听音乐,律动划浆、撒网、拉网。分别通过朗诵、唱歌、划桨律动的方法来表达辨认主题音乐 多媒体课件,古筝 发展性评价 聆听让学生对第一段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通过教师的演奏来吸引学生的古筝的喜爱。让学生自己找出12356,是把学习主动权放在他们手中,可以使学生对作品难点有深刻的印象。结合图片,加上摇橹动作,更加生动地演绎第三乐段。分别通过朗诵、唱歌、划桨律动的方法来表达辨认主题音乐 拓展阶段 听辨 聆听《高山流水》《战台风》辨认乐曲的速度 古筝 通过教师演奏,让学生辨别音乐中的速度,更好地掌握音乐速度变化。 结束阶段 1.小结 学生回答 多媒体课件 总结评价 通过教师总结,巩固、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 《渔舟唱晚》是由古曲改编而成,意境悠远,这是一首古筝独奏曲,它的标题选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诗句。乐曲的意境优美,好像是一幅水墨画。它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蒙蒙,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欢快的渔歌声,渐渐地,歌声远去,湖边只留下一片寂静。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欣赏这种古典的器乐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在这节课堂设计中,精心组织和设计了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本节课,在上课之前播放中央电视台的背景音乐电子键盘合成版《渔舟唱晚》的视频,慢慢把学生带入渔舟唱晚的意境,为上课做了铺垫。本节课我引用古诗《藤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秋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来导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