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598336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雪白的墙》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87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
  • cover
《雪白的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口语化叙述式语言,感受“文革”中人们痛苦的情感历程; 2、理解诗人对失落的梦的追寻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3、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文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对动乱时代人们痛苦的情感历程的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 1968年那一场血雨腥风,使得神州大地千疮百孔;你们是否还记得,这场运动让黑白颠倒,让许多人的自尊被肆意地践踏?你们是否想听听,诗人梁小斌那真切的呼唤?今天,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去触摸《雪白的墙》。 走近作者 学生浏览学案。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全班齐读。 诵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做标记:用斜线划分句中的停顿,用黑点标注需重读的字词) 我听过你们的诗朗诵,感情真挚,韵味十足。 接下来,先讨论一个问题:诗中三次出现“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一句,流露出的感情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读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所区分呢? 【明确】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如果用不同语气读,每一句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第一次,侧重“我”,是“我”早晨去买蜡笔,是“我”看见了雪白的墙,刷墙的叔叔是对“我”微笑,强调了小孩那种急于向妈妈分享发现的快乐与自豪感;第二次侧重“雪白”,眼前雪白的墙与记忆中肮脏的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雪白的墙和工人的话打开了“我”的心灵之窗;第三次侧重“看见”,此“看见”不仅仅是视力之所见,还有内心深处的向往与憧憬,道出了蕴藏在儿童心底美好的愿望。 同桌互动阅读,准备展示。 二人展示。 全班齐读。 探究学习: (一)小组讨论 1、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墙 蜡笔(制造污浊的工具) 字(对人们心灵的毒害) 晴空(美好生活) 梦(光明和希望) 在这个意向组合中,诗人要突出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① 诗中所描述的“雪白的墙”,有怎样的形态特征?具体指代什么? 形态特征:长长的,雪白的,白天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夜间闪现在孩子们的梦中。 具体是指①纯洁美好的心灵; ②纯净的社会环境。 ②与之相对的,“肮脏的墙”又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呢?具体指代什么? 形态特征:涂满了粗暴的字,让妈妈伤心,把爸爸带走,给孩子伤害。 3、诗中所出现的这两类墙,与生活中常见的墙,有什么区别呢? 生活中墙的功能:与室外分隔、围护自成一体、承受重量、隔热、隔音、保温。 诗中的墙留下了深深的文革烙印。 由此可见,诗中的“雪白的墙”并非是写生活中的墙,而是内涵丰富的象征型意象。诗人借写墙这一最为普通的意象,来表达文革带来的伤痛,这种手法让我们想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 》,这是一种象征主义的抒情手法。“雪白的墙”象征文明与理智,“肮脏的墙”象征野蛮与蒙昧。 4、那么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呢? ①对“十年文革”的深刻反思; ②对“文革”粗暴践踏人权的控诉; ③对曾经犯下错误的忏悔; ④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二)独立思考 5、诗人用儿童的视角来表达对文革的反思,有什么好处? 诗人对“文革”的反思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诗以刚刚结束的“文革”的历史为背景,“我”怀着童心向妈妈述说了他所看见的粉刷一新的雪白的墙,然后“我”面对此情此景,脑海中浮现对过往的回忆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以一个儿童的口语道出,读起来亲切和谐,平易自然,与诗所表现的儿童情绪相吻合,创造了亲切感人的艺术境界。 你怎么理解“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这句话的含义?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不仅仅是大人们经历了疯狂的运动,就连纯洁的孩子们也被卷入到运动中,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正是这些年幼的孩子--红卫兵充当了运动的主力军。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也曾遭遇残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