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2.1 哪里有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哪里有空气》是湘科版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注射器、吸管,用手、眼等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间。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了解水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转入初步了解空气的有关知识,感知并证明空气的存在。对空气的性质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知道我们周围处处都有空气,但还没有全面清晰的认识,比如有缝隙的物体里也有空气。在这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应该是可行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间。 科学思维: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探究实践:1.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证明空气的存在。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 态度责任:1.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2.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看不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气”,用各种感官感受空气,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间。 难点:设计简单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现象以及结论进行完整的描述。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卡片、书写投影仪。 演示材料:装有水的塑料袋、装有空气的塑料袋、塑料针。 分组材料:水槽、毛巾、注射器、吸管、海绵、砖块、粉笔。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感受空气 师:小朋友们,第一次给你们上科学课,很开心,陈老师准备了一个游戏,想玩吗? 生:想。 师:好,听老师口令。小吸一口气,憋住。(一段时间后,有学生憋不住了)好,呼气。你们有什么话想说?(预设:如果没有,就问“你刚才有什么感觉?”) 生1:老师,我感觉没办法呼吸了,特别难受。 生2:我感觉胸口闷闷的,呼不上气。 师:是吗?那真是太难受了!你们有和他一样的感觉吗? 生:(齐声)有。 师:为什么会没办法呼吸呢? 生1:因为没有气。 生2:因为没有空气。(板书:空气) (预设:如果没有说出空气就问“什么气?”) 师:原来是空气,不能呼吸到空气我们就会很难受,空气非常重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哪里有空气。(板书:哪里有) 二、活动一:空气存在的探究 (拿出水袋走到前排去) 师:这里面有什么?(拿着捏一捏,掂一掂) 生:有水。 师:(拿出空气袋)这个袋子里面有什么? 生:(齐声)什么也没有啊。 师:真的什么也没有吗? 生:(个别声音)有空气。 师:(给个表情)对,袋子里装的就是老师从家乡带来的空气(板书:空气),你来摸摸看?(给学生感受)感觉怎么样? 生:软软的/轻轻的 师:(拿回来后扎破“啪”)现在里面的空气会怎样? 生:(齐声)会跑出来。 师:来感受一下(让空气跑到学生脸上、手上)袋子里的空气跑到哪里了? 生:跑到我脸上,手上 师:所以你是用手或者脸上的皮肤感受到了空气。(板书:用皮肤感受) 师:你刚才有看到空气出来吗? 生:(齐声)没有。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看到从袋子里跑出来的空气? 师:老师有个办法,想知道吗? 生:想。 (演示:把空气袋放到水里挤一挤)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泡泡。 生2:有气泡。 师:这个气泡就是空气。(放好袋子)我们刚才借助什么看到了空气? 生:水。 师:真聪明,借助水看到了空气。(板书:借助水看到) 师:孩子们,你想来找空气吗? 生:想。 (实物和PPT展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