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713257

声音的创造与表现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0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256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声音,创造,表现,教案,格式
  • cover
课题 《声音的创造与表现》 课型或模块 学校 年级 七年级 教材 粤教版 课时 1 课时 执教人 职称 性别 年龄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启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寻找大自然中美的声音,聆听、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音响效果。 艺术表现:让学生尝试用生活中的音乐材料进行编创与表现,养成在生活中观察身边事物,注意倾听的习惯。 文化理解:通过对宋词《西江月》的吟诵,理解作品中的声音来源,感受宋词所表现的音韵、节奏、意境。将创造出来的声音,用拟态、拟景、拟情、拟神韵的手法有机结合成一个音乐整体。 教学重点 1、用自己创作出来的音效将想象到的声音与意境表现出来。 2、寻找、想象宋词《西江月》的声音与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组合各种声音材料,进行音乐创作与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声音的创造与表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走进音乐世界》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索、实践”课,它以宋词《西江月》为载体,理念极富新意。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主要采用了有主题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和分辨生活中的声音,体会在生活中各种声音的不同,懂得音乐中的音源素材;用心感受、细心揣摩《西江月》里所表达的意境,发掘诗词的音源,开阔思路,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多种不同的声音表现《西江月》的意境。 学情分析 初中时期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想象力,兴趣广泛,关注一切新异事物,同时,自我表现意识有进一步的发 展。他们对声音的模仿、创造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团队合作意识、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教具:塑料瓶、学习用品、厨具、ppt 课件、音、视频材料 学具:塑料瓶(2 个)、水、吸管、水杯、废纸、一块布、纸笔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 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一、欣赏(2’) 欣赏人声模仿汽车声音的视频二、思考:(3’) A 听听周围有些什么声音? B 你身边能发出声音的常见物品有哪些? C 思考:利用这些物品我们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声音呢? 学生欣赏视频 学生聆听并思考 欣赏人声模仿汽车的声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环境,让学生找到生活常见的声音。 展开阶段 一、初探索 1、视频导入: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看拟音师是如何模拟烧菜做饭的声音的。(1’) 2、选取一个生活的片段,模仿声音。 播放场景: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学生观察,并思考。(1’) 3、学生进行拟音效果演示(播放录制视频)。(2’)三角铁———闹钟,刷牙———刷揉搓纸张,漱口———吸管、水盆,吃早餐———嘴巴模拟声音。 二、授新课 1、读一读 播放视频《西江月》朗诵,学生跟着有感情地朗诵。(2’) 理解诗词的大意。(1’) 2、找一找 教师问:同学们在这首诗歌找找哪些是描写声音的呢? 请你把发出声音的景物写下来。(1’) 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雨、溪头 3、做一做(2’) 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自己组合一下看看能不能模拟出这首宋词中的声音效果。学生表现: 惊鹊———口哨声 清风———吹空瓶子 学生欣赏并观察、思考,寻找身边的物 让学生通过感受 品进行场景声效的模拟。 不同物品的不同 声音特点,进行声 音模拟创造,并运 用到场景声效中, 表现场景。 学生聆听并跟读,熟悉并理解宋词《西 让学生对这首《西 江月》 江月》有初步的了 解。 学生找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表 找到与声音的相 现声音相关的词,并记下来。 关的关键词, 学生探索、创造并表现声音。 通过对古诗词意 境的理解,进一步 把声音创造与诗 词艺术相结合,把 声效与作品融合 鸣蝉———嘴巴发出“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