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744403

第3单元第3章第3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5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530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单元,3章第,3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 cover
《物质运输的途径》 对脉搏与血压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于脉搏与血压是如何产生的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对于这两个概念先加以解释,再通过学生自己活动来加深理解。本节课还进行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循环路径,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循环的意义等; (2)结合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体新陈代谢四个系统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血液循环路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血压计、秒表等。 环节一、复习旧知 1、复习动脉与静脉的概念、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毛细血管适合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三种瓣膜的位置及作用等。 2、心脏四个腔壁的厚薄有什么特点?四个腔分别与哪条血管连通? 环节二、讲授新课 我们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内容,了解到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流动着。教学过程中借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人体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可分步进行,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适时暂停,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在学生细致观看视频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提出观察问题: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止点、循环路径、血液成分变化以及二者联系与区别等,并且指导学生用文字和“→”及红蓝笔绘制完整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如下图: 环节三、归纳总结 1、心脏位置、大小、四腔结构、连接血管、瓣膜分布及作用等,同时画出相关示意图。 2、根据示意图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及其作用,补充并完善人体血液循环的示意图。 体循环:①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②作用:把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通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同时带走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 肺循环:①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②作用:把静脉血变为动脉血(通过肺泡里的气体交换),通过肺循环从肺泡处获得氧气,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泡,然后排出体外。 3、总结人体血液循环的几点规律:左右相对原则、起于心室止于心房、血液成分变化规律、肺动脉与肺静脉的特殊性、体肺循环的统一性等。 环节四、适度拓展 1、下肢骨骼肌运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到肺泡的途径、静脉注射时药物到达病灶的途径等。 2、结合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进一步复习巩固强化学生对呼吸四个环节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意识。 【课堂小结】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其意义是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典型例题】 1、(09年*东营)第二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于上月在我市成功举行。运动员比赛时,其下肢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可以不经过的结构是( ) A.下腔静脉  B.肺动脉  C.左心房  D.右心室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血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