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297346

人教统(部)编版语文七下古人故事 12梁启超 素材

日期:2024-09-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5次 大小:13470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教,编版,语文,七下,古人,故事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与康有为流亡日本,继续推动君主立宪,后转向支持共和。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逝世,终年56岁。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2.梁启超 梁启超的故事传说 岭南奇才 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一个士绅家族,字卓如。 梁启超的祖父梁镜泉、父亲梁莲涧都是当地的秀才,以教书为生 ,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梁启超早年潜心研究学问,幼年时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 小时候,他的祖父经常给他讲古代豪杰哲人的故事和名人的嘉言懿行,而二十四忠臣和二十四孝子的故事更是从小伴随着他长大。其中“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更是对梁启超有着重要影响,在幼小的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 梁启超8岁时就能写文章了,9岁时便可以熟练的背诵千字文,到了10岁,直接就去广州参加童子应试,结果败北;12岁时,就是个秀才了。 梁父很高兴,对他教育更严格,报以更高的希望,希望他能光耀门楣,当然梁启超也没有辜负梁父。 1889年,16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他的文章立意新颖,“熔金铸史”的文笔受到主考官李端棻的赏识而中举,名列第八,因此被当时人们称为“岭南奇才”。李端棻不仅欣赏其才华,还把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拜师康有为 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梁启超赴京师参加会试,不中。回来路过上海时,看到了上海制造局翻译的一些西书以及介绍世界地理情况的《瀛环志略》。这些书籍,开阔了梁启超的视野,从此他便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年秋,梁启超与陈千秋结交,并通过陈千秋认识了康有为。曾以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康有为在当时名声很大。梁启超对他的独到见解和大胆举动十分钦佩,以至“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与康有为结识,是梁启超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从此以后,他退出学海堂,抛弃旧学,投入康门,并且接受了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和变法理论,逐渐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邀康有为讲学 光绪十七年(1891),他邀请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康有为的讲学与传统不同,他论及中国古代问题时,常常会联系到西方实例,使得梁启超眼界大开。 期间,梁启超协助康有为编写重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万木草堂的学习,让梁启超从一个书斋读书人,变为忧国的义士。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gōng chē shàng shū)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5),梁启超与康有为一同进京赶考。此时,《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梁启超与康有为见机,联络了一千多名各省举子,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宣传变法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梁启超担任其主要撰稿人,以之为阵地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形成了有利的舆论。光绪二十二年(1896),梁启超受邀前往上海,为《时务报》主笔。他在《时务报》上发表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大力介绍西学,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制度,系统阐述其变法的理论,在知识分子中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开始,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开始瓜分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