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75306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八单元16.2六国论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12861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2-2023,下册,六国,16.2,单元,第八
  • cover
第八单元 16.2 六国论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六国论》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苏洵的生平。 2 .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把握文章主旨,学习论证方法和写作特点。 3 .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句子。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言内容,学习历史事件并查阅资料,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难点: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到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大家能想到有哪些?最耳熟能详的比如苏东坡,我们现在还能经常吃到以苏东坡命名的“东坡肉”,“东坡肘子”,那苏东坡苏轼就是今天我们要讲到的《六国论》的作者苏洵的儿子,苏洵和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二、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用中央集权的专制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个时期。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侵略势力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契丹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辽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三、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其擅长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证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主要作品有《几策》两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 三苏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四、学习字词 六国互丧(sàng ) 率(shuài)赂(lù)秦耶 暴(pù)霜露 暴(bào)秦之欲无厌 洎(jì )牧以谗(chán )诛 量(liáng) 胜负之数(shù ) 数(shǔ )不胜数 从(cóng )六国破亡之故事 思厥(jué)先祖父 草芥( jiè ) 洎( jì )牧以谗诛 革灭殆( dài )尽 五、全文脉络 六、全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本文论点: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赂秦。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二部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