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甘美兰》、《蜡舞》、《短颈乌德》、《曼德》教学设计 课题 甘美兰、蜡烛舞、短颈乌德、《曼德》 单元 5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课,主要内容是认识亚洲部分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 本节课在第五单元,通过欣赏“甘兰美”,蜡烛舞,短颈乌德,《曼德》,开阔学生审美视野,激发、培养学生尊重、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愿望和态度。进一步体会,使学生通过对视频、图片和材料的欣赏、阅读理解,培养其审美视野的能力,激发、培养学生尊重,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愿望和态度。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甘美兰”、蜡烛舞、短颈乌德、《曼德》及竖笛演奏《苏丽珂》,开阔学生审美视野,激发、培养学生尊重、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愿望和态度。2、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进一步了解、体会亚洲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的风格特点。3、了解“甘美兰”乐器合奏形式。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进一步了解、体会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艺术表现:使学生接触或熟悉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使学生体会亚洲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地区音乐的艺术魅力。创意实践:初步了解亚洲几个主要国家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特点,进而体会亚洲各地区音乐的鲜明的民族风格。文化理解:通过欣赏、讲解,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激发、培养学生尊重、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愿望和态度。 重点 了解体会亚洲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拉格和塔拉。 难点 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多而分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亚洲地图,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亚洲都有哪些国家。 学生观看地图并回答:你知道亚洲都有哪些国家吗?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甘美兰 1、印尼本土音乐文化———甘美兰:这个词是爪哇语,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器乐合奏形式。该词的原意是“用手操作”“敲击”。主要是指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同时泛指一切合奏音乐,还用来表示演奏这些音乐的乐队。 2、教师播放甘美兰演奏视频并讲解:演奏乐器:锣和鼓为主的打击乐器旋律节奏特点:旋律和节奏多重复甘美兰演奏的特点和内涵: 以打击乐器(罗,鼓)为主的锣群文化。音乐结构短小,多重复,体现了对生命轮回的渴望。甘美兰的作用: 甘美兰通常是与重要的宗教仪式、过生日、婚丧礼、割礼特殊日子的伴奏音乐,或是用来伴奏宫廷舞蹈和戏剧,除了成为印尼的宫廷和宗教音乐,也对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影响很大。总结甘美兰特点:印度尼西亚传统器乐合奏形式。以金属敲击乐器为主体的合奏音乐,同时也指演奏这种音乐的乐队。群锣文化--锣的数量很多,而且在合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听老师介绍甘美兰文化,识记相关内容,观看图片,了解其中的演奏乐器。2、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有那种类型的乐器?旋律与节奏是多重复还是多变化?3、学生听老师介绍甘美兰演奏的特点和内涵,并识记相关知识。学生了解甘美兰的作用。5、通过以上学习来总结一下甘美兰的特点。 初步了解甘美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视频直观了解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了解其作用,了解印尼的风土人情。5、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新课讲授:蜡烛舞 1、介绍蜡烛舞:泰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泰国北部地区,常在重大节日或欢迎国宾的晚会上表演。这原来是泰国北部地区佛教仪式中所表演的舞蹈,是舞蹈剧拉坤和假面舞“康”等公演之前所表演的舞蹈。舞蹈者套上假指甲起舞,在食指和中指之间夹着蜡烛,一边小心不让蜡烛熄灭,一边起舞。教师播放蜡烛舞视频并讲解:主要伴奏乐器有锣和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