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认识战争的残酷,给戍边士兵带来的痛苦,从而制止战争。 2、理解戍边士兵的心情和痛苦,把握戍边士兵的家园之思、归家之哀,增强同情感。 3、为了突出主题,使用重章叠句延伸时间、强调的情感的强烈。 教学 重点 1、把握戍边士兵的家园之思、归家之哀。 2、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 思路 多种形式的阅读(运用齐读、范读、自由朗读,感受情感)———谈谈读出的情感(自由发言)———情感主题讨论———课外延伸、主题拓展(比较鉴赏《诗经 秦风 无衣》主题情感异同,补充背景,体会将士与君王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丰富对战争对人性的认识,升华戍边战士的思归之情;引出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学唱《采薇》———能力提升课外作业(将几位学生的诗作下发,要求运用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修改前三章) 教学 方法 主要运用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教学 资源 《采薇》歌曲视频、《采薇》朗读音频、 情景导入配乐《阳关三叠》、学生预习作业 教材 分析 《诗经 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诗经》两篇其中一篇。孔子说《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采薇》唱出了戍边士兵的心声,诗文中反复吟咏的“采薇采薇”“曰归曰归”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而思乡的背后是个人无法对抗时代、命运、政治的悲凉和哀痛。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 (图为:俄罗斯·列维坦《弗拉基米尔之路》) 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根据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遥想两千多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道上走来一对戍边归来的战士,他们餐风露宿,满脸沧桑与疲惫。 就在这片苍茫阴沉的天空之下,荒凉的原野和墓碑,道旁遗弃的路标,在这样一条泥泞的、遥远得仿佛没有尽头的大道之上, 戍边归来的战士艰难地行走着……试想,他们此时的心情如何? 此时天空扬起了纷纷大雪,落在他们脸上、身上,他们无心拍去愈积愈厚的落雪,只是心急赶路。当看到路旁被积雪压弯了腰光秃秃的柳树,回想来时,眼前挥之不去的戍边生活,百感交集,不禁边走边吟唱…… 吟唱了什么内容? 他们吟唱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经·采薇》(板书)。 观看图片, 展开想象 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想象和情感代入 第一课时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 ·岁亦莫止 · mù ·靡室靡家 · mǐ ·玁狁之故 · xiǎn yǔn ·载饥载渴 · zài ·王事靡盬 · gǔ ·维常之华 · táng huā ·四牡骙骙 · kuí ·小人所腓 · féi ·象弭鱼服 · mǐ ·雨雪霏霏 · yù 2、听范读,注意把握情感。 提问: 读过、听过之后,感受到哪些情感? 思乡、哀伤。 3、自由朗读,提出阅读要求,回答问题:从诗文中哪些词句读出守边士兵的情感?将关键词板书在黑板。 学生可能回答:(1)悲哀:“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家途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昔对比产生的黯然,担心家长亲人变故,战友的逝去;加之“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悲苦处境,写出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担忧、悲哀。 (2)思乡: (原因)“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王事靡盬”。 (时间久)“作”“柔”“刚”。 如何表现戍边时间长?用薇菜的生长过程引喻时间的流逝、戍边时间漫长。这种手法叫做比兴。诗文中还有一处比兴:“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用棠棣花之盛引出车马服饰之盛、声势之壮。 (生活条件)第二章第六章“载饥载渴”忍饥挨饿。 (音讯不通)“靡使归聘”。 (连续征战,疲劳不堪)“岂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