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平方关系、商数关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及推导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在公式的形成过程中理解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其联系,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素养; 2.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解决“由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其他三角函数值的求值问题(知一求二)”,能灵活运用公式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并掌握公式的简单变换; 3.经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公式的探索,体验发现原理和应用原理的过程,积累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在一系列问题解决中感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思想、化归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证明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公式,准确、熟练、灵活应用两个公式解决相关的求值问题和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难点:“知一求二”的求值问题时的分类讨论,进行求值和证明中公式的灵活变换。 (四)教学过程 问题1:已知α=120度,它是第几象限角?你能求出sinα,cosα,tanα的值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师生活动: 教师给出问题,提醒学生回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在各象限的符号; 学生回忆已学的概念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学生辨析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要点:只要给出了一个角,就可以求出它的所有三角函数值。 追问1:那如果只给出了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你还能求出它的其他三角函数吗? 追问2:已知,那的值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求出的? 追问3:对于任意角α,sinα,cosα,tanα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节课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也表明,思维的动力源自学生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不协调,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取决于他们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心理需要。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学习情况等认知起点,认真研究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从学生已有的思维出发提出问题。 上节课学习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在各象限的符号情况,是本节课学习公式的起点和基础。通过问题串复习旧知,让学生回忆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所在象限符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的探索。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串,构建起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既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能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将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在课堂。 问题2:既然sinα,cosα,tanα都是通过圆上同一点的坐标来定义的,那么你能从圆的几何性质出发来寻找它们间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几何性质,将圆上点的坐标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展示结果; (3)师生辨析结果,得出公式。 追问1:结合定义,从圆的几何性质出发,如何探究sinα,cosα,tanα之间的关系呢? 追问2: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证明吗? 设计意图:通过圆的几何性质,结合坐标与三角函数,找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平方关系;或者根据圆的定义,结合距离公式,得到平方关系。利用圆的定义及几何性质进行证明,因为单位圆在三角函数一章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后续诱导公式的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所以课堂教学中还是要引导学生使用单位圆进行推导,理解单位圆在学习中的价值,即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则点P坐标为,而单位圆的标准方程是,也可得到. 问题3:(1)已知,求的值. 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① ② ③ ④ 师生活动: (1)教师展示上述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