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28135

13.2*《上图书馆》课件(共44张PPT)+教案+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21476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3.2,上图书馆,课件,44张,PPT,教案
    13.2《上图书馆》学案 【学习指引】 《上图书馆》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3篇课文的第二课,是王佐良的一篇随笔。在这篇随笔里,回忆了他年轻时求学阶段上不同图书馆的几次经历,记叙了当时的氛围,道出了独有的乐趣和体验。全文题旨相对集中,题材也较单一,但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至于稍加点染的数笔描写,也有尺幅千里之致,值得我们来细细品读。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找到作者笔下的几个经历,体会其对于图书馆的礼赞,感受作者对知识的崇敬之情。同时,要注意体会文中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台词的目的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读完这篇文章,更需要我们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3.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所体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 、 、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了解写作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3.了解“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音讯( ) 苍穹( ) 白炽灯( ) 间隙( ) 吟啸(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豁然开朗: 牵强附会: (二)初读课文 【思考1】划分层次 【思考2】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思考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请明确并简述理由。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文章开篇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思考2】 “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思考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思考4】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联系创作背景,思考“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思考5】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思考6】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思考7】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思考8】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思考其缘由并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思考9】鉴赏语言 1.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 2.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消磨得很愉快。 3.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4.“各种精美的书刊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