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面埋伏 教学目标 1、了解我过传统文化乐器琵琶,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2、通过欣赏乐曲,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描绘的各种战争场面,感受古乐曲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十面埋伏》的艺术魅力,了解琵琶因演奏技巧不用而音乐效果不同并熟悉乐曲各主题。 教学过程 1、 教学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学: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等。 师:那么我们接下来先欣赏一个音乐片段。 1. 欣赏流行音乐片段《十面埋伏》视频。 讨论:这前奏音乐有什么特点?(古典、压抑、紧迫、) 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 2. 问:著名诗人白居易写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当中描述的是什么乐器?(引出弹拨乐器———琵琶,介绍传统文化乐器琵琶。)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不是诗人白居易的艺术夸张,而是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设计意图: (1)、通过声音片断欣赏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信息量,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有所了解,为引出下面环节的教学内容面下伏笔。 (2)、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进入课题。 2、 师生共同探究琵琶《十面埋伏》。 1.播放《十面埋伏》完整视频。 讨论:《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 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 2.《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现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汉军战前的演习,点将、列阵,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音乐昂扬有力,伴有鼓声、号角声,鼓声由慢逐渐加快,营造出大战之前剑拔管张的紧张气氛。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