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456515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2课 与妻书 课件(共86张PPT)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34191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教,PPT,86张,课件,妻书,12课
  • cover
(课件网)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与妻书 林觉民 ———一曲“爱”的壮歌 天下第一情书 林觉民像 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林觉民像 字意洞,号抖飞 近代民主革命者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 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 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 国的惨状呢?”) 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岁——— 黄花岗之役 七十二烈士之一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 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 内同胞。”)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 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 矣!”) (1886-1911)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林觉民一家 故居 冰心在福州的住所,原系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故居, 后由冰心祖父租来居住,童年的冰心曾在此住过两年。 电影《百年情书》剧照 林觉民与妻书原件 意映姓陈,福建省福州市郊区螺洲镇人,毕业于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陈意映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女学生十多人,夫之弟媳,堂嫂,堂姐妹,济济一堂,聆听林觉民介绍欧美各国的社会制度及近况,抨击旧礼教,宣扬新思想。争取自由平等的见解,渐渐深入她的心坎。当时,陈意映正缠小脚,思想上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 烈士夫人陈意映简况 相关资料 陈意映的父亲,叫陈元凯,广州起义失败时,陈元凯尚在广州任职。事发,他立即遣人返回福州林家报警。这就使陈意映等能在清政府官文未到之前,从南后街场桥路口万升桶石店后面,偷偷地迁往地处偏僻、住户很少的光禄坊早题巷内居住。不久,在一天深夜,有人从门缝塞进一小包东西,第二天清晨发现,原来就是林觉民烈士的两封绝笔书。陈意映一见遗书,悲痛万分。当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时,她眼花目眩,当即晕了过去。这以后,陈意映抑郁成疾,于1913年去世。(林:1911年) 觉 当我看见你的信 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 当我回首我的梦 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在开始 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世 当做被爱了一世 觉 (遥寄林觉民)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谁给你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